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念处 亦称“四念住”。佛教用语。三十七道品之一类。“念处”或“念住”,梵文Smṛti-upasthāna的意译,意为以智观(观察、思虑)境。指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中按照教理认真思虑“身”是“不净”,“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是“无我”,以此破除那种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四颠倒”的思想。小乘说一切有部把修行此观列入三贤位中,分为“别相念处位”和“总相念处位”。前者是按身、受、心、法分别观想,也称“自相别观”;后者是从身、受、心、法的总体上观想,也称“共相别观”。据《法门名义集》,“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
四念处
1,身念处
2,受念处
3,心念处
4,法念处
1,身念处,是小乘菩萨于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观也,依五停心观,以止行人之乱心,依四念处。以发修行人之观慧。
什么叫五停心观呢?
①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
②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
③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
④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
⑤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身念处是讲观察自己的身体不净,里面装的都是脏东西,大小便溺,几天不洗澡,不洗衣就发臭,特别是女同志,爱打扮,她们能花去大量的时间,在装饰自己,这实在太可惜了,在打扮的当时,念一句阿弥陀佛,将心识用在佛号上,高调调动利用时间念佛求生,一个佛弟子要观察生老病死。烂生虫白骨等无常变化,使自己时刻警觉,放下色身,不迷乱色尘,超脱欲界色身的束缚,用观身法而念念身观分明,念一句阿弥陀佛,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上,直至往生。
2,受念处,是说一个人忙碌一生到老,感受到快乐的日子,也是短暂的,忙了一世什么也没有得到,特别是年老了生了病,感受痛苦。物质条件好的人家好像快乐一点,实际上呢,这种快乐无法陪你几百年,几千年,每个人从出生至老死的一切感受,都是七情六欲,人间的荣华富贵,天灾人祸,悲欢离合,善恶的觉受,一切美如幸福,悲伤与厌恶都将随着死亡的降临而一起埋葬。念佛修道人,若不能及时醒悟此生的短暂,厌离了脱生死之心,实在是太可悲了。
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佛人必须随时保持对每个念头生起时清楚的观照觉知。
不要被杂念妄想,苦乐之念拖着走而不自觉,此观照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声来排除一切异念,我们现在还停留在人间的原因,就是七情六欲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今世虽荣幸碰上佛法住世,有善知识的开示。但我们又不自觉,所以逃不出苦乐的轮回,今已念佛,不起世间想,念念清净,无夹杂直至往生。
3,心念处,是观心无常,一个人活着时,思想念头停不下来,这是多生多劫留下来的习气,此坏习气是六道轮回的因,念头就是妄心,妄心就是烦恼,有了烦恼心就定不下来,念佛时嘴在念,但思想已走神,这种念佛无用,一个人想把烦恼灭掉很不容易,所以佛祖开了净土法门,用一句阿弥陀佛来消灭妄念,把此烦恼降伏,妄心一降,心就定下来了。
念佛人没有别的念头,就是一心,一心念佛,就是真心念佛,栖霞寺本振师曾对我说,动了不合理的念头是三惡道,念了合理的念头能修成。动念是众生,净念是佛,凡夫烦恼重,一时恐怕难以除去烦恼,只有靠自己加以克制,逐步消除妄念。
4,法念处,什么叫法念处呢,是指观法无我。为什么呢,因为法在刹那变化。他没有主宰,没有自在,世间法朝朝变,今天定法,明天就变,有些权利之人制法为了自己权钱而制,不是为群众利益而制,毫无顾忌的造作,这些愚昧之人造作十惡,但造作必有果报,下世畜生地狱偿还,清醒之人知法,他不造惡业,他知道人生在世一切受用皆有定数,不再妄求,更聪明之人他认为命运虽有定数,而行善可以改造,有大智慧之人更能超越三界,永脱轮回,
四念处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念佛人绝无忧虑,不为自己将来打算,断恶修善,一切造作不为自己,而为大众设想,如此之行,生活环境必日渐好转,纵然宿命中有冤家对头,到头来也会变好友,一切障碍也逐渐化解,平时生活务求节俭,能省一分,即能帮助他人一分,应尽心尽财去做。我们因为疏忽了这四种修持,功夫不得力,智慧不开,三昧不成,倘留意此四条,放下身心世界舍己为人,不但功夫得力而且福慧增长,信心愈强,在生活体验中能得到感应,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这三处是讲的人生观,从此三处着手念佛,功夫一定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