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少的人,一般性格可能是内向、沉稳、成熟稳重等。
远离那些话少的人,原因有三个
通常,我们认为“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话很少,但是人缘不错。
也有一些人,夸夸其谈,但是令人厌恶,还总是被人敷衍。
认真思考一番,就会发现,话少的人,让人难以捉摸,保持距离为好。
01
话少的人,也许是在孤立你。
生活中,你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几个人在交头接耳,或者在小声聊天。当他们看到你之后,立马闭嘴了,还作鸟兽散。
你就是问他们,到底在聊什么,他们也不会告诉你,或者随便用一句话,敷衍一下。
为什么“他们”会神神秘秘说话?是不是聊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并且这件事就和你有关系呢?各种疑问,在你的脑海里出现。
深层次分析,就明白了,他们形成了小圈子,而你不是圈子里的人。你只能在圈外徘徊。也就是说,他们在孤立你。
被孤立,一方面是冷落你,一方面是大家都摆出瞧不起你的姿态,让你很不是滋味。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需要我们汲取教训。
三国后期,曹魏有一个叫邓艾的将军,在灭吴、蜀的战役中,功劳很大。
在灭蜀的过程中,将军钟会带兵抵达成都,有了自立为王的打算。司马昭对钟会早有防备,因而派了护军贾充,混入占乐城,监军卫瓘在钟会身边,观察一举一动。司马昭还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在长安候等。
只有同行的邓艾,还蒙在鼓里。平定钟会之后,监军卫瓘诬陷邓艾参与反叛,导致邓艾一家被害。
事情很重要、事情关乎你,但是身边的人都不愿意透露信息给你,摆明了就是“故意话少”。
当你被孤立的时候,不要急着合群,而是学会远离过去的圈子,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02
话少的人,和你的认知层次不同。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把人的人格区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话很多的人,多半是外向型的人,话少的人,比较内向。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话少的人,是性格内向而已,心眼不坏,对人本是友善的。
真相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一些话多的人,也会因为和你不熟悉、聊不来、瞧不起你等,故意不说话,或者懒得开口。
诗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几个人在一起,一开口就闹起来了,言语上互相抬杠,这样还有意思吗?还不如保持沉默。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一个大臣,名叫王昭远,习惯性夸夸其谈,还把自己比喻成诸葛亮。
后蜀皇帝对他很感兴趣,也很信任。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只是有一点点花拳绣腿而已,压根就没有军事才能。
赵匡胤成立了宋朝,然后大举进攻后蜀。王全斌为先锋。
王昭远兵败,在一个柴房里被活捉。他哭着说:“我自幼熟读兵书,不料败给了这些不识字的人。”周围的人闻言,哈哈大笑,并没有人搭话。
非常明显,赵匡胤手下的将领和王昭远不是同层次的人,谁都不愿意和王昭远沟通,连对骂几句,都是多余的。
“哈哈笑”就说明了一切,显然是“鄙夷”的意思。
不同层次的人,三观和格局都不一样,要是聊天的话,就是鸡鸭在一起,一个“咯咯哒”,一个“嘎嘎嘎”。
层次比你高的人,不想说什么,只是打心眼里瞧不起你;层次比你低的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索性闭嘴。
诗人萨迪说过:“你若不说话,不会有麻烦。你若开了口,就得有才干。”
人有自知之明,不开口是有理由的。
对于社交来说,发现身边的人,不对你说话,那就默默地走开吧。毕竟,大家缺乏沟通,无法混到一个圈子里去。与其凑合,不如做好自己。
03
话少的人,在暗处洞察你的一切。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公司,如果员工都不敢开口说话,发出不同声音,或大胆表达创见,大概离关门不远了。”
有的上司,习惯性居高临下。不管谁的建议,都会被否定,甚至提建议的人,都要挨骂。那么员工就会保持沉默,这个单位也大概率会垮塌。
聪明的人,在一个极端沉默的单位里,默默观察周围的一切,然后找机会跳槽。或者会抓住某些把柄,作为自己上位的筹码。
在《天龙八部》里,藏经阁里有一个扫地的僧人,他几十年都没有揭穿武林高手的把戏,只是在默默地观察和练武。
关键之后,扫地僧一出手,萧远山等高手,就只能乖乖就范了。从而“扫地僧”名声鹊起。
一些心地善良的人,在周围洞察情况,是不用担心的。可是,观察你的人,不一定心地善良,也许是另有所图。
如果遇到居心叵测的“沉默寡言人”,你就要及时离开了。在没有搞懂对方的心思的时候,要保持警惕,而不是表示友善。
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有社恐的征兆,或者涉世未深,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很茫然。这样的人,也不值得你深度交往,社交价值不大。
04
人与人交往,没有人有义务通过外表去拆穿别人的内心世界。
大家都很忙,有话好好说,别什么都藏着掖着,这样会令人难受的。
话少的人,也许给你一种稳重、忍耐性很强的感觉,而真相不一定如此。话少的人,也有双面性、针对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不管怎样,在我们无法确定一个人是敌是友的情况下,还是保持距离为好。
沉默是金,假意的沉默,则不是。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