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不是官职,而是明朝大太监魏宗贤的官制称谓,代表着权势仅次于当时的皇上朱由校。在古代王爷和皇后也能称千岁,而一般的大臣即便官职再大,也不敢以千岁称之。敢称为九千岁就是误国误民,谋害忠良的的明朝宦官大太监魏宗贤。
被称为“九千岁”,这个大太监到底有多厉害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导致当时的老百姓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我们还记得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大臣们山呼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魏忠贤一个宦官,竟然能被称为九千岁,可见他当时的权势之重。我们先来看看他做的官——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官位是个什么概念呢,明朝最大的权力机构是内阁,内阁将每天的重要奏折提交给皇上,由皇帝批复处置,皇帝呢也会偷懒,并不是都像祖先朱元璋那样勤于政事,所以大部分奏章都由司礼监的太监代为批复,可以看出司礼监的工作还是很有分量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厂,也在只不过是司礼监的一个下属机构。随着权利的增加,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秉笔太监可权视次辅,由此可见,光从权利来看,魏忠贤当时已经可以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魏忠贤这个太监可不是正儿八经被选上的,在明代想当太监也不是谁都能当,毕竟进了宫能混口饭吃,至少不被饿死,是不是还能拿点赏钱。所以魏忠贤是自宫的(也是个狠人,下得去手)。魏忠贤的发迹呢首先是靠一个女人,名叫客氏,这个客氏是明熹宗的奶妈,魏忠贤虽然是太监,但是哄女人有一套,所以很受这个客氏的喜爱,随着朱由校登上皇位,客氏和魏忠贤的权力变逐渐的大了起来,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校评修庆陵功,荫封魏忠贤的侄儿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给事中惠世扬、尚书王纪评论沈翭与魏忠贤、客氏交通,结果都被贬职。正好初夏下冰雹,周宗建说冰雹下得不合时令,是魏忠贤谗言和邪恶造成的。修撰文震孟、太仆寺少卿满朝荐也相继这样说,都被罢免。天启三年(1623年)春,魏忠贤引荐私人魏广微为大学士。令御史郭巩攻讦周宗建、刘一火景、邹元标以及杨涟、周朝瑞等人保举熊廷弼,说他们袒护奸邪之徒,误了国家。周宗建反驳郭巩受了魏忠贤的指使,御史方大任也助宗建攻击郭巩和魏忠贤,但都不获胜。这年秋,朱由校诏令魏忠贤和客氏的儿子侯国兴所庇荫的锦衣官准予世袭。兵部尚书董汉儒、给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论纷纷劝谏,朱由校不从。随着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党羽也越来越多,这些人利用魏忠贤的权力排除异己,党同伐异,一时间朝廷被搞得鸡飞狗跳,无数忠臣被杀或者被罢免。
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素来熟知魏忠贤的罪恶,自己深加戒备,魏忠贤的党羽开始恐惧了。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击崔呈秀以试探朱由检心意,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于是纷纷论奏魏忠贤。但朱由检隐而不发。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召见魏忠贤,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非常恐惧,急忙用重宝贿赂信邸的太监徐应元,求他解救。徐应元是魏忠贤从前的赌友。朱由检知道这事,便斥责徐应元。十一月,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 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听到后一项命令,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朱由检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将客氏鞭死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都被处死,并暴尸街头,还抄了他们的家。
我们从整个事件的进程中不难看出,这个皇帝过于相信魏忠贤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终于想出了点原因。从古至今,由权臣罢黜天子的先例,比如曹操王莽等等,也有武将登高一呼被拥为皇帝的前车之鉴,但唯独没有太监自己当皇帝的说法,因为他们又不能生育,当了皇帝也没有子孙可以传承,所以说朱由校深知,再怎么给魏忠贤权力,他也只不过是一只走狗而已,说杀也就杀了,那群大臣就不一样了,谁知道哪天就起来造反了。再加上太监从小就陪着自己长大,挨打挨骂,任劳任怨,而那些大臣整天谏言这个谏言那个,说出来的话没一句能让自己开心的,所以当然更倾向于太监,至于朝政是不是混乱,老百姓是不是过得好,就和自己没关系了,反正我过得好就行了。这大概就是一个明君与昏君的区别吧,也正是因为在魏忠贤执政期间,明朝社会进一步走向混乱,等到崇祯皇帝接手的时候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明朝也最终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