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主要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进行了精辟的分析。除了能让人拥有一个快乐的心境之外,还能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人以指导,让所有八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完成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去印证人生的真谛。
道德经是古代的思维辨术哲学,看起对世间的事物都写得很全面。天地,人事,物质,特别是对人的处世,修身等等。其实内容却有形而上学的意境存在。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中可以看出,它开始就写得深奥,说明了是玄之妙论。
道德经是用一种非常的臆测起源,以人的处世与宇宙的终极共同存在之间的关系而论理。比如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这种顺遂探讨的范畴来形容,这是个美好的愿望。其实这只是一种孤立静止的片面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只看到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没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没看到事物发展的中间还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整体的因索存在冲突根本性质的变化过程,应该说这是一种不负实际的意识形态而论。
道德经还过分夸大人的意识作用,和人的意识修养,在没有事实面前强调人的作用,强调客观无变的规律。认为天神的绝对精神理论。包括超越世间存在的时空能量,因果因素,以抽象的概念意识推崇道德理论。这些意识理论进入了形而上学的范围。
形而上学是: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德。道是指宇宙的本源,以冥冥的上界统领下界,先有道后才有德。这些现象概念,是指任何事物无法用经验,或证据的情况下,和对人的意识论理都是属于抽象的理论。
道德经根源来于易经,可是易经有八卦,爻辞求证理论。道德经只是以虚淼的意识形态来作为论据,完全是抽象的本质和道理,脱离了实现的具体,个体,人与事情的实际物质概念。
现在应该不再可能用古代与中世纪的方式来定义。新的问题不断进入实现,更需要综合社会发展,本质及人的思维进化,和宇宙之间的实质变化探讨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