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并没有坑害人。它是一本讲述道家哲学的书籍,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了解世界、追求真理。它所强调的“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理念,都是为了让人们摆脱功利心态、返璞归真、顺应自然。
道德经的重大缺陷及危害
老子认为自然事物有象、有声、有色、可听、可见、可搏、可执的。至干道,它是不可见、不可听、不可闻的,不能从感觉上去把握它,只能从理念上去体味。
同时,老子又认为,社会物事和世俗观念与人的有为、有事、有知、有欲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有”;至于道,它又是无为、无事、无知、无欲的,也是非仁、非义、非德、非礼的。因此,人们也不能用为、事、知、欲以及仁义德礼等世俗的东西去把握“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与前面那个与自然物事相反的“道”是同一的,都是从与感性万物相反、通过对感性万物的否弃而获得的。而感性万物之所以存在,以及它们在时间、空间上之得以延续与展开,根源于其自身固有的矛盾性。可见,这“与物反”的原则,又表现为对矛盾的否弃。
老子常说到的“混成”“混而为一”“玄同”等,都是指“道”自身的无差别状态,只有去掉矛盾、冲突、斗争,才能复归于道。
他在《老子·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正是“道”那种无形无质、无为无害、无知无欲、无冲突、无矛盾的一个最高的归结,完全是老子按照自己的逻辑思路推演出来的结论。
这又使老子不自觉地消解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辩证法,走向了形而上学,这也是他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
总之,老子“道”的理论尽管粗糙有模糊性、二重性,并夹杂着神秘性的特点,但毕竟在中国哲学思维水平上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第一次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统一范畴,用以标志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有”与“无”这对哲学范畴。因此,也使得老子成为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宇宙本原方面进行哲学探讨的思想家,成为道家的始祖。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老子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人更有着重要的启迪。
当然,由于老子哲学思想比较粗糙有二重性,所以后来不同倾向的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吸收、发展、改造了他的思想。
如韩非、王安石、王夫之等,通过解老、注老,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稷下道家的“精气”说,秦汉之际的黄老无为思想及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等,则对老子的“道”范畴逐步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另一方面,庄周等人却把“道”推向了唯心主义的极端,并将辩证法引导到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王弼把“道”向唯心主义本体论方面发展,使之成为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
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子的确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占有着突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