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名著名官员,以清廉公正、明察秋毫而著名,被后人称为“包青天”,也是中国司法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朱熹、欧阳修、刘敞等文人都曾称赞他的德行和才能,司马光也评价他为“仁宋时,包拯最名正直”。
历史上的包拯是北宋时著名的清官,当时民谚有云:关节不到,阎罗、包老。你化银子到阎龙王处,买不到命;你想徇私,想打通关节,找包公是没用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真实包拯有很大区别的,许多影视作品、舞台形象、小说形象都是向壁虚构的。
包拯,庐州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二十八岁高中进士,步入官场,一直做到开封府知府、枢密副使。
包拯断案如神,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为官时,一亲戚犯法,被告入官府,包拯秉公执法,免费送他一顿板子。这一来,包公的部分亲友夹起尾巴做人了。后来包拯调入京城,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的,是贵妃的叔叔,竟因此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是主管全国财赋的官员,包拯认为张某才不堪用,更不堪多用,他连上五道奏疏,弹劾张某,甚至在朝堂上和仁宗掰起手腕,最终包公胜了,仁宗免去了张尧佐两个官职。(仁宗无愧于仁这个谥号,尧佐这个名是对张某的绝妙讽刺。)
另一个大官僚王逵,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十分残暴,逼得百姓逃亡山中,联合反抗。后调江南西路转运使,仍是狗改不了吃屎。包拯得知后大怒,连上两道奏疏弹劾,朝廷只是让他易地为官,调淮南转运使,老包又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上第三道奏折,过了一些日子,包公又了解到王逵在江南西路时,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关押五六百人,铸成冤案。包拯又第四次弹劾,到第七次宋仁宗终于免去王逵官职。
包拯处处奉公守法。他在端州府当官时,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以前的地方官借着向皇帝进贡的名义,大肆搜刮端砚,奉承权贵。包拯在端州,只收缴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一块不拿。
包公做了大官,生活仍俭朴,他在《家训》里说:后代子孙贪污腐败的,不许回老家;死后不得归葬祖坟。
包公清廉刚正,千古流芳。补充两点。第一点:《铡美案》是冤案,和包公无关。明朝有个清官叫陈世美,当官前家穷,受过一老乡的接济。陈世美升官后,老乡来找他办私事求升官。陈世美热情款待,但不愿意以权谋私,结果同为文人的老乡恼羞成怒,编了戏文来挤怼他,当然朝代往前推了一下,让陈世美穿越到宋朝,颠倒黑白,说他高中状元、抛弃发妻、贪慕富贵、做了驸马,还想杀掉发妻秦香莲,又给包拯配了把铡刀,算在舞台上报复了一下,看来中国的阿Q委实不少!第二点,包拯生活在北宋,那是文官的幸福时代,不仅因太祖遗命没有砍头的危险,收入也极为丰厚,赵匡胤贵族出身,只怕手下造反,不怕手下有钱;不像乞丐、和尚出身的朱重八八,抠门得不要不要的!有兴趣的文友搜索一下,反正从一品的包拯光凭俸禄及皇上逢时过节的赏赐,已肥得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