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当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
怎么能最通俗地理解通货膨胀
关注财经新闻的人常会接触到“通货膨胀”这个词。这里的“通”是流通的意思、“货”是货币的意思,而“通货膨胀”这几个字眼合在一起的字面含义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了。这个概念放在整个国家来理解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抽象,那么我们就把圈子缩小到一个村里。假设村里生活着100个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有种田的、有织布的、有养猪的、有养羊的、有打铁的......他们各自生产的东西分别是粮食、布匹、猪肉、羊奶、铁器......
种粮食的人要穿衣要吃肉要喝奶要用铁制农具。这时他就需要把自己手中一部分粮食拿去和织布、养猪、养羊、打铁的人交换。织布的、养猪的、养羊的、有打铁的也都需要吃粮食。因此他们之间就会很自然发生交换关系。问题是一斤粮食该换多少布多少肉多少奶多少铁?一开始大家直接用自己生产的东西与别人进行交换发现很不方便,于是村长就召集大家商量制定一种能标定各种不同种类产品的交换媒介。
这种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一开始大家约定村里发行100元钱,同时对不同的东西都进行了定价:一斤米的价格是一元钱、一尺布的价格是三元钱、一斤猪肉五元钱、一斤铁十元钱......大家把钱的发行权委托给村长。村长心想自己可以拿着钱换其他任何人手里的东西,所以他就背着大家一直在悄悄地印钱。以前村里发行100元的时候粮价是每斤一元,可后来村长多印了100元钱流通到市场。
这时人们吃饭的基本需求是不会变的。在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的资金从100元变成了200元。原来用100元就可以买下全村的粮食,那么现在大家要获得同样的粮食就得花200元。这就是所谓市场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了。当然反过来说如果货币总量没增加,但市场上粮食的数量被人为削减了呢?比如村长自己把村里的粮食都囤下来再高价卖出也会造成大家必须以高于原来的价格才能买到粮食。
这时我们再来理解“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的含义:当货币供给大于产出供给时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滥发货币导致市场上的货币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也可能是生产供给能力降低导致市场上的商品数量与货币发行量不相匹配,还有可能是有人把市场上的某些商品囤积起来炒作了......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如果大家的收入没增加,那么收入较低的人往往会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手中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相反拥有更多资源的富人则可以在通货膨胀中获利:相比之下富人在通货膨胀中收益远大于损失。按说富人的钱更多,但富人的资本中现金货币所占的比例相当低。事实上很多富人的现金资产很可能是负数。像马云、王健林这些大老板个个都是在银行有负债的。他们手中的资产主要是企业股权、房产等等。通货膨胀主要是导致现金货币贬值,但富人手中的企业股权、房产这些东西并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富人所经营的企业还可以趁机以更高的价格把商品或服务卖给穷人。资产和负债帮助富人顺利应对通货膨胀。真正在通货膨胀中受损失最大的是把钱存银行的人,因为银行利率永远也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20年前你花10万元也许能买下一套房,可你把钱存在银行打算攒下来应对生活开支。10万元存在银行按5%的年化利率计算每年能产生5000元利息,那么20年下来就能积攒下10万元的利息。
如此一来你手里连本带息就有了20万元,但这时你却发现房价已涨到50万元。虽说你手里的钱在账面上从10万元涨到了20万元,但20年间的通货膨胀实际上使你这20万元的购买力还不如20年前的10万元了。事实上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投入资金,而当这些资金进入市场后必然会带动物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
大家不妨想想20年前的物价是怎样的,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物价水平是怎样的。当然20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20年间每年的涨幅相对较小,而且在过去的20年间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提高。20年前每个月只拿几百块工资的工作可以说比比皆是,可如今全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至少也是每个月上千元。因此这种小幅长期的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的冲击还在相对可控范围内。
可如果是在短时间内导致物价迅速飙升的通货膨胀就很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那些掌握企业股权、房产的富人能趁机获益,而那些只有银行存款积蓄的人则会受损。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就相当于社会财富大规模向富人群体转移。这种对国家经济结构的扭曲势必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而且也会造成社会性经济资源的配置失衡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