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奕劻拼音:yì kuāng。
2、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
奕劻是远支宗室又没有大功,何以获封铁帽子亲王爵位?
庆亲王奕劻是清末宗室贵族中名气很大的一个人物,他并非是近支宗室,也没有为国家建立过重大的功勋,而且以贪污受贿闻名于世。但这样一个“不务正业”之人,竟然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称号。那么奕劻何德何能,何以获得如此高的恩宠呢?
清代亲王的大体情况
亲王不是清代的特有产物,由来已久,努尔哈赤时期没有亲王这个称呼,各旗旗主皆以“和硕贝勒”称之。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才正式有了亲王这个封号。
清代的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级、若干等,其中以和硕亲王为最高。有清一代,获封亲王的人数并不多,入关后实封、追封的仅有26人,加上关外时期,人数大致也就30多人。
亲王中又有铁帽子亲王和一般亲王之分,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一般的亲王是降级世袭。清代共有12个铁帽子王(10个亲王、2个郡王),铁帽子王具体又有“功封”、“恩封”两种。
崇德元年,获得亲王封号的共有七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
至于“铁帽子王”这个称号,则要晚上很多年,乾隆四十三年,才正式将开国功王配享太庙,世袭罔替。这样就形成了开国八大铁帽子王,加上恩封的怡亲王,总共九个铁帽子王。
乾隆以后一直到咸丰时期,再也没有出过一个铁帽子王,直到同治年间,恭亲王奕䜣因协助慈禧成功发动辛酉政变,才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荣誉。其后还有醇亲王奕譞,以及庆亲王奕劻。
事实上,别说是铁帽子王很难企及,就是要获得一般的亲王爵位也是难上加难。从清入关后的26个一般亲王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当朝皇帝的儿子,就是兄弟。
清代诸帝中,康熙的皇子获封亲王人数最多,共有10个,雍正皇子中,仅有一个,而乾隆的诸多皇子中,也仅仅只有三个获得亲王的爵位。可见,一般亲王也是个极其稀有的品种,皇帝轻易不会授予。
那么有没有不是当朝皇帝儿子和兄弟获封亲王的呢?有是有的,但是极少数,这种情况只有某个在世亲王没有子嗣,而在宗室中选定一个人过继给他,从而袭得亲王爵位。
获封亲王也有一些标准
亲王爵位十分难得,受封一般都是建有大功的,最常见的就是军功。其次是为朝廷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或是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比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就是因为有军功,被封为裕亲王;雍正的弟弟胤祥,因为辅佐有功,被封为怡亲王。
再如康熙的皇三子胤祉就是因为学问高,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凭借这一功劳,获封诚亲王。再如乾隆的皇十一子永瑆,也是因为在书法上造诣很深,深受乾隆喜爱,受封成亲王。
当然,除了对朝廷有功,在某领域有特长之外,皇帝的宠幸也是最大的因素。清代的很多亲王,都是因为皇帝宠爱而受封的,比如顺治帝和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因早年夭亡,被追封为荣亲王;乾隆和孝贤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死后被追封为哲亲王;就是奕䜣也是因为道光帝的喜爱,而留下遗诏封为亲王,等等。
奕劻的出身背景
奕劻出生于道光十八年,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庆亲王永璘之孙,辅国公绵性的长子。可以说,在道光年间,奕劻的家庭属于远支,已经走向没落,即便是奕劻长大后,也只能以长子身份降级袭得镇国将军的爵位。要知道,镇国将军与和硕亲王差上好几光年呢。
庆幸的是,奕劻后来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封爵辅国将军。其后,奕劻的仕途一路高升,先后晋贝子、贝勒,到了同治十一年的时候,加郡王衔。
翻阅晚清史料,我们发现奕劻的前半生没有做过一件有功于朝廷的事,但他头脑灵活,政治觉悟高,始终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但毕竟奕劻没有威望也无功勋,因此在光绪朝前期,都没有再获得更高的爵位。
光绪十年,发生了一个历史重大事件,这一年恭亲王奕䜣被慈禧彻底打倒,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也大换血,史称“甲申易枢”。
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譞掌权,他因是光绪皇帝的生父,获封铁帽子亲王,并代替奕䜣职掌中枢。奕劻因为这个机会,也跻身总理衙门大臣,并实封庆郡王。
从光绪十年以后,奕劻得到慈禧的进一步信任,尤其在几个重大事件中,都坚定不移地以拥护慈禧,到了光绪二十年的时候,奕劻封爵和硕亲王,四年之后,又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亲王。
慈禧一生做过不少“出格”的事,很多都是有违祖制的,加封奕劻为铁帽子王就是其中一件。按照常理,奕劻作为远支宗室,且无大功的情况下,加封亲王已是破天荒了。慈禧之所以让他世袭罔替,应该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奕劻的绝对忠诚,二是当时的宗室当中,确实找不出能当大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