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的核心观点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从《乡土中国》浅谈“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提出过的一个中国传统社会格局的概念。

开篇费老首先提出了当时乡村工作者对于乡土百姓的相对来说比较刻板的一种印象——“私”,认为乡下人的“私”表现得很明显,但费孝通先生随后又指出这种“私”的态度不仅存在于乡下人群体中,而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比较宽泛的存在。

首先是对待公与私的态度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于公与私的态度差别可谓是比较明显,就如原文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然而对于“公家”的事情,没有一家愿意“多管闲事”,从这方面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公私观念,并且对于权利与义务的界限也十分分明。

也许是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私的毛病显得更为突出,而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按照费孝通先生本人的话来说,这个问题成了当时不了解我国国情的外国舆论一致攻击的把柄。

其次提到了社会结构的格局问题。作者将西方的社会组织比作比作田间的捆柴,他们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团体,而且这个团体的界限十分分明,对于团体内外的人分得十分清楚。对于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组格局,作者称之为团体格局。

从家庭的层面来说,家庭在西方社会中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无论是对于外人还是熟悉的人,只要提到家庭,大家的观念都会很明确,知道它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范围。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这字却可以伸缩自如,作者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来说,“天下可成一家”,东西方的观念对比十分鲜明。作者将西方社会的社会组织比作田间的捆柴,将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比作一块丢入水中的石头所产生的一圈圈波纹,十分生动地体现出了其自身所带有的伸缩性,而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圈波纹的性质。

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都是那颗被抛出去的小石子,一圈圈波纹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张张织在社会的巨型蛛网,每张蛛网都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一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乡土社会中,这种架构不仅存在于亲属关系,也可以推及到地缘关系。以“街坊”的形成为例,每一户人家都以自家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也是群众生活中的互助机构。而和亲属关系一样,地缘关系同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圈子的范围大小也要根据中心的势力厚薄来定。在传统的乡下,家庭可小可大,而大小正是取决于家庭中心的势力和人缘。在西方社会中,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注重争夺权利,而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更多的则是攀关系,讲交情。

如果仍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看作是石子激起的水波,那么就和水波荡开的波纹一样会有会有结构差序,有远近大小大小之分,这就提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人伦。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体现着一种差等的次序。

在这种具有伸缩性的网络里,“己”始终都是中心,但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将自己当作是中心,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有人都随着他转动,将自己置身于差序格局的中心。在中国能收能缩的社会范围内,由于群己的界限是模糊的,因而在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也是与西方社会一个较为明显的差别。

这里引用原文的话: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