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战略两方面考虑,开始在北京卜选陵址。这项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对巩固政权和彻底消除蒙元的残余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
明十三陵的陵名是什么时候定的?它有什么特定含义吗?
明十三陵的陵名都是在墓主去世后入葬之前这段时间内确定的。
不管陵园是皇帝生前建的,还是死后建的都是这样。
长陵
长陵的墓主之一徐皇后,病故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1409 年)开始建陵,永乐十一年(1413年) 正月地下宫殿建成,停灵于南京宫殿的徐皇后即将安葬陵内了,这时才定陵名为长陵。
永陵
永陵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 陵名的确定却在陵园建成后,方皇后死后即将入葬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二月时。当时嘉靖皇帝对辅臣说:“朕思太祖、成祖俱是二后先安玄宫,其陵名荐在何时,可令礼臣寀查故事以闻。”于是,礼部尚书费寀上奏说:“洪武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孝慈皇后葬孝陵,永乐十一年二月十六日仁孝皇后葬长陵,皆命名在先,卜葬在后, 载两朝《实录》中。”嘉靖皇帝据此定陵名为永陵。
定陵
定陵建成于万历十八年(1590 年),但陵名的确定却在泰昌元年(1620 年)八月神宗帝后入葬之前。当时,内阁大臣拟定了四个陵名进呈御览,光宗钦点了定陵作为陵名。其余各陵,有的是在玄宫刚刚落成或即将落成时把陵名定下,也有的是刚刚建陵时就定下陵名,但都是在墓主死后,入葬之前确定的陵名。
各陵的陵名一般都含有褒扬吉祥之意,与汉朝时皇帝陵按照地名去取名不同。
长陵的“长”字有“久远”之意。
献陵的“献”字按宋苏洵《谥法》,寓意“聪明睿哲”“知质有圣”。
景陵的“景”寓“大”和“光明”之义,还有“仰”“慕”等含义。
裕陵的“裕”可指衣物丰饶,又可指行宽政,百姓安宁殷实。
茂陵的“茂”有“丰盛、“美好”之意。
泰陵的“泰”有“平安”和“安定”之意。
康陵的“康”有“安”“乐”“昌盛”之意,《谥法》还有“渊源流通”“温柔好乐”“令民安乐”的解释。
永陵的“永”有“遐”“远”之意。
昭陵的“昭”有“光”“ 明”之意。
定陵的“定”寓“安”“静”之意,《谥法》则释义为“纯行不差”“安民法古”。
庆陵的“庆”字有“善”“福”之意。
德陵的“德”字,为“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又寓意“绥柔士民”“谏争不威”和“执义扬善”。
思陵系清朝为崇祯帝陵起的名称。“思”字含有“思念”“痛悼”之意,体现了清朝为加强统治缓和满汉两族关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