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指1592年—1598年(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大明帝国衰败拐点:悲壮的朝鲜之役,不仅损兵折将,还让后金崛起
大明帝国天子守国门的气概,让历代大明皇帝的风评,至少是骨气都是处于历朝历代中高水准之上。虽然没有了汉唐时代开疆拓土的魄力,但大明却依然作为一个世界性帝国立于强国版图之上。当然即使是再强大的帝国,依然也有自己没落的时候。
而关于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拐点”,很多人说是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不过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成化和弘治朝却有重新崛起的趋势。因此真正导致大明朝进入拐点的应该是“万历时期”,确切地说应该是“万历三大征时期”。
万历三大征
所谓的“万历三大征”就是万历16-24年(1592-1600年)的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而万历三大征,仅仅在8年的时间里就将张居正改革后充盈的国库全都打光,。1800万两白银的纯支出,再加上其他杂项,直接让大明王朝伤筋动骨。国库的没钱朝廷肯定要增加赋税,于是各种苛捐杂税全部摊到老百姓身上,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而与之相反的是,以东林党、楚党、秦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们却家财万贯,出入排场十足,在朝堂之上党同伐,外部建州女真和蒙古等国的步步紧逼,这一内一外的内部矛盾也直接加速大明帝国的最后灭亡。
诚然,“万历三大征”确实是打出了大明帝国的国威,践行成祖的“天子守国门”的言行,但三大征让本就内部矛盾重重的大明帝国更是伤筋动骨。
万历年间的朝鲜之役
特别是万历朝鲜之战,更是如此,劳民伤财不说,更是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后金的崛起,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朝鲜之战劳民伤财
万历朝鲜之役,前前后后打了八年,日军两次出兵的朝鲜,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以丰臣秀吉病役,“关白死而祸始息”日本仓皇从朝鲜撤军而结束。但大明帝国同样在战争中也不好过。
首先是战争给边境的辽东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支援前线辽东人民几乎付出了所有。他们在物力财力上也大力支援了朝鲜,除了一些军需用品之外,从辽东筹集的粮饷也通过陆路运输到朝鲜。
入侵朝鲜的日军(剧照)
仅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就“运金、复、海、盖等五仓米十万石于平壤,辽阳、汤站等五仓米六万石于义州”。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户部移文辽东巡抚,将该镇本年应运粮饷,除运过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余石,尚有未运二十六万三千余石,督行该道,严催速运朝鲜接济”。(资料来源《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明朝百姓生活惨状
如果是往年丰收之年还好,但从万历年间开始,当时全球就已经进入小冰河期。特别是从万历二十年后,全国各地都处于粮荒状态,大灾之年,辽东人民依然咬牙在支援抗日,疾苦的辽东人民甚至已经没有存粮,骡子和畜力都已经全部被征用,饿肚子的辽东人民只能靠“易子而活”。
史书记载:“辽左一路,困于征东之役,骡子、车子都已荡尽,民生嗷嗷,至有卖子而食者”。当年在朝鲜之役结束后,负责出使明朝的朝鲜副承旨郑晔在与李昖谈话时。讲述到他们从辽东到北京这一路上明朝帝国的惨状 “赴京一路,物力残破,闾阎一空,民不聊生矣。”
小冰河期人民生活惨状
当然,除了辽东和关内人民饱受粮饷被征用和支援前线之苦,大明王朝的财政也因为朝鲜之战彻底破产。
根据朝鲜的史书记载,当时大名大明王朝在朝鲜之战中一共花了800万两白银(相当于的一年用掉明朝1/3的税收)这800多万两中,粮银约五百八十三万二千余两,交易米豆银又费三百万两,实色本色银米十万石。除了这些硬性的指标支出之外,还不包含各种马匹、火药、补充的兵器等费用,要知道当时的铁价可是快要等同于银子,一件士兵的铠甲少说也要几十斤(明朝边军是精锐,披甲率很高)。因此算上这些杂项进去,少说都要1000万两银子打底,这样的开支让万历从张居正期间攒下来的家当全都打了水漂,一向以守财奴自居的万历皇帝心里也是在滴血。
明朝精锐部队,甲胄很全面
再加上播州和宁夏的作战,当时的朝的国库,经过这三大战役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了填补财政赤字,万历只能不断加重赋税,但进入小冰河期的大明王朝焉能再加重农民的赋税,所以此时的大明已经提前走入历史的谢幕阶段。
损兵折将,后金崛起
财政和辽东人民的损失,对于当时以征兵地在辽东的边军来说,损失是巨大的,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大批精锐边军和戚家军(浙兵)在朝鲜的损失,这是很难挽回的,一大群有经验的边军将领和基层作战士的战亡让大名边军的实力受到了的严重的打击。
大明的精锐浙江兵
两次抗日援朝,明军一共出动了将近14万军队(包括水军部队),其中在朝鲜直接阵亡的人数在2万人左右,按照当时的医疗环境,阵亡和受伤比,1:3来算,明军的伤亡起码在8万人左右,虽然明朝号称百万军队,但实际上有作战能力的不过是长城三边的30万左右边军,一下子伤亡这么多,对于边军的实力大受打击。当年一直在前沿抗击倭寇的戚家军(浙兵)也在朝鲜损失大半,不得不被李如松收编。
而且在朝鲜还有一大批的明军精锐将领阵亡,明军水师名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与岛津部队交锋中阵亡。陆上在碧蹄馆之战中明军大将李有异被日军挑落马下而亡,稷山战役中悍将杨登山阵亡,到了蔚山之战大将卢继忠也在撤退中阵亡。除了这些大将之外,在蔚山、王京、稷山和平壤等其他战役中还有一大批明军中下级基层指挥官和亲兵阵亡。而在以家丁以及亲军部队为主的大名边军来说,这个损失短期内很难弥补。
明军在作战中大败被俘虏
此消彼长,明军辽东边军实力变弱最直接的副作用的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各个部落开始躁动起来,在朝鲜之役结束后,他们趁着辽东饥民变多,以及边军实力受挫,开始蚕食辽以及辽北的各土地,先后攻占了海西女真、击败乌拉部,统一了也认女真,从此关外的女真部落已经形成了建州女真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在明军实力鼎盛时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因为缺乏有经验的边军作为补充,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精锐全军覆灭,从此丧失了对关外的统治权,只能依靠关宁防线以及身后的关宁铁骑苦苦支撑山海关一线防务。
风雨之中的大明王朝
最后在李自成的农民军以及关外后军军队的双重威胁下,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走向了灭亡。
雨田君说
在万历年间的朝鲜之役中,东亚双雄大明帝国和日本为了争夺东亚的秩序,在朝鲜半岛鏖战,但这场战争注定没有胜利者。
大明帝国的因为三大征而过度透支自己的国运,在国内还焦头烂额的时候,依然选择出兵朝鲜,虽然胜利却也让女真等势力顺势崛起,并且同意的女真各个部落的建州女真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国内小冰河期再加上明末党争等现象,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虽然朝鲜之役扬了国威,却也不折不扣的是的明王朝生命线的拐点。
而家底雄厚的大明王朝尚且如此,日本就更不用说了,朝鲜之战丰臣系主力尽出伤亡掺重,在丰臣秀吉和前田利家等人去世之后,德川家康趁机上位,丰臣家二代而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