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宋著名画家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主要讲述了北宋画家文同因为对竹子有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因此每次画画时都得心应手。同行知道这件事后,都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胸有成竹”一词也就此衍生而来,其意思是:做事之前已做好准备。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宋朝湖州竹派代表人物文同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主人公文同更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宋朝文人雅士,大多都有着浪漫的细胞,不仅诗词歌赋,还喜欢画画。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就统称为“湖州竹派”。该派风格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来体现竹子茂密的景象。
文同所画的竹子更加逼真写实,他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活了的竹子在随风摇曳。文同能有这么高的造诣,这和他的刻苦观察,勤加练习分不开。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状态,除了观察自己家的竹子,他还时常去山上观察。有一次天将下大雨,为了了解竹子的韧性,他毅然冒着大雨飞奔到山上,观察暴雨中竹子的状态,静静地在雨中端详地看着竹子随风摆动,竹叶相互摩擦,竹笋的拔地而起,这些都牢牢印在文同的心里。
后来人们称赞他: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这种沉着和细心的观察密不可分,想要做的好,就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