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是哪个朝代的

韦应物(737年-792年),是唐代中期的文学家、官员、诗人,他的诗作多被称为“韦诗”。
韦应物是唐玄宗时期的人物,出生于陕西渭南,曾进士登第,历任集贤校书郎、翰林学士等官职。他也在诗歌、散文和辞赋等多种文学形式上有所创作,并因其优秀的文学成就而成为唐代优秀的文化名流之一。

韦应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2016年初,伴随着安徽作家杜子建微博“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接龙征集令的发出,不但火了他本人,还带火了一位老先生,他就是中唐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世称“韦苏州”,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恬淡高远、语言朴素而又不乏秾丽秀逸,曾得到白居易的首肯:“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少年时的韦应物,可谓“根正苗红”,出身于名门望族,打小就享受荣华富贵。14岁时,便因出身荫补为右千牛,成为唐玄宗的贴身侍卫,跟随出入左右,风光无限。

皇帝的厚爱、家族的荫庇,也让他养成了傲骄的性情。“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一个十足的问题少年,纨绔子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在韦应物不可一世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命要紧,仓惶奔蜀,亲朋都不管,哪还在乎什么贴身侍卫。

由此,韦应物成为失业青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一场动乱,削弱了李家王朝,也让韦家因此没落。原来横行乡里的韦应物,此时也沦落到受人白眼、被人欺负的境地,境况凄凉。

然而韦应物不信邪。他以“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志气重新思考人生,忏悔过去的种种罪恶,在心灵上得以洗礼。

他放下屠刀,拿起书笔,“执笔学题诗”,终靠奋斗重新崛起,走上仕途。而且从政后为官清正、心系百姓。他先后在朝中和地方为官,最后在苏州卸任苏州任刺史,并于次年病故于苏州。

纵观韦应物的一生,虽然官至三品,但中间经历了青年失业、中年丧妻、辗转为仕、无奈辞官,也是一生曲折、风尘仆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曾在写给外甥卢陟的信中说到: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韦应物的这一瓢酒是什么?他是怎么用这一瓢酒慰藉自己的?那我们也去品品这瓢酒的滋味吧!

  • 润心之酒——读书

前面我们说到,安史之乱后,问题青年韦应物失业。那他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答案是读书。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风光时的他,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突然的变故,他痛定思痛,虽然“读书事已晚”,便他“把笔学题诗”,励志读书学习了。

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他,是怎么学习的呢?

《唐才子传》是这样描述的。“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意即他修身养性,抛弃杂念,在打扫干净居室后,便专心读书。

一个刻苦的学子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他的文化水平渐高,写得诗文在京城小有影响,于是“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因为有当官的喜欢,于是他开始逆袭了。

并且自此后,读书的好习惯一直陪伴着他。

785年春夏之际,韦应物罢去滁州刺史一职,闲居滁州。他在《燕居即事》中写道 :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他把自己关在幽静的院落里,闭门谢客,因为少有人来,院中长满了青苔;闲居的时间久了,树上开始作果了。读了多少书呢?“几阁积群书”,也就是几案上、房间里满满的都是书。

这读书润心之酒,应该是韦应物最好的一口吧!

  • 赏心之酒——美景

自韦应物成功逆袭走向仕途后,从764年任洛阳丞起,到791年结束苏州刺史任期止,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除偶有在长安故园闲居或任职外,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任官吏。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治,为官清廉,简政爱民,其从政风格与当时官场大不相同,常被视为异类。所以被无端指责,遭受排挤,心情低落是常有的事儿。

但他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寄情于美景,在大自然中感受那份宁静,寻找心灵的慰藉。

784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闲暇之余,他常到滁州西涧去游玩。

滁州西涧,是滁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山夹溪水,流水淙淙,溪边生树,树上栖鸟,鸟声婉转,一派悠闲的自然风光。

春天,他又一次来到西涧。春天来了,雨水渐渐增多,溪水上涨,把停泊的小舟冲离了岸边,横在水中。这春天的天然小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一首诗,把西涧描画成了一幅清丽的山水图。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交心之酒——友情

有人说:“友情就像美酒,沉淀的时间越长味道就越甘甜。”

韦应物的友情也是这样的。

他一生辗转各地为官,阅人无数。其中知心的人就成了他的朋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给他漂泊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安慰。

787年,韦庆物正在江州刺史任上,德宗一纸诏书,任命他为左司郎中,调回京城。

他乘船北上,行至江苏淮阴,遇见了十年前在梁川江汉时交定的朋友。老友相见,分外高兴,虽十年未见,但无半点生分。

朋友把酒言欢,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酒酣间,当相互看到对方稀疏斑白的头发时,两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流逝。

他问朋友:“这十多年,你在淮阴生活,客居他乡,现在年纪也大了,你不打算跟我一起回家乡吗?”

朋友对曰:“此处虽非家乡,但淮水边有这么好的风光,我为什么要回去呢!”

朋友恬淡的心境,给韦应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告别友人后,他用《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记下了这次与朋友的相逢。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 暖心之酒——亲情

756年,韦应物遇到他人生中心爱的另一半。8月,他与元苹结为秦晋之好。

元苹,那也是大家闺秀,当朝吏部员外郎元挹之女,祖上是南北朝时的先卑贵族。优越的家境,使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但可以读书写字,而且贤良淑德。

元苹入嫁韦家时,玄宗已奔蜀,韦应物正处于失业之际,人生陷入低俗时期。这个女人毫无怨言,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勤俭持家,孝老敬亲。

对丈夫更是关爱倍加,时常陪伴韦应物读书写字,还时不时做韦的思想工作,鼓励韦应物抛却烦恼,重振旗鼓,恢复家族荣耀。

▲韦应物所撰的《元苹墓志》(局部)

透过韦应物亲自题写的《元苹墓志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女人的善良仁厚:

“动之礼则,柔嘉端懿;顺以为妇,孝於奉亲。尝修理内事之馀,则诵读诗书,玩习华墨。”

有贤妻的鼓励和辅佐,韦应物很快振作起来,开始写诗为文,并走上了仕途。

就这样,夫妻恩爱,共度了二十年的好时光。

776年,元苹抛下丈夫子女,撒手人寰。

元苹去世后,韦应物写下十数首诗来悼念爱妻。在其中的《伤逝》中,他除了表达对妻子深深地思念之外,还回忆了两人在一起的那段美好光影。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

人生之路漫漫,有平坦,更有崎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只要把握好自己,饮好人生的那一瓢酒,我们就可以笑对坎坷、乐享人生。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