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的乾卦和坤卦。是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象传,分为大象、小象。大象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小象是解释六爻辞的。这个句子,分别出自乾坤两卦的“大象”。

《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01

自 强 不 息

《周易·乾卦·象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先民们看来,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是上天永不止息的刚健之德的生动体现。在刚健之德的煦育之下,自然万物才能生生不已、繁衍发展。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更要体认践履上天刚健之德,不断充实和强健一己身心,尽力应事接物,修齐治平,毫不懈怠地奋斗一生,唯其如此,才能庶几达到与天合德、至高无上的道德人格——君子的境界。

具体而言,自强不息包含着三重涵义,一是“强”所蕴含的意志力,二是“自”所彰显的主体性,三是“不息”所强调的恒久性。

古人所崇尚的“自强”之“强”,是独立不倚、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及道德人格。孔子曾经这样界定君子之“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庸》)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强者不会随波逐流。比如爱国诗人屈原,“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贾列传》)。屈原并非不知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屈原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中立而不倚”和“至死不变”,与刚健不息的天道相侔,因此被史家誉为“与日月争光”。

值得注意的是,“自强”之“自”所彰显的主体性。“天”本身就是自在自为的,“人”对“天”的取法和效仿,从根本上讲就是体认“天”的独立自主的品格,进而彰显人的主体性。《老子》第三十三章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终极意义的“强”,并不依靠人与人之间的角力和竞争实现,而在于内心世界的不断跃升和自我心智的不断成长。

在众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中,我们时常感受到自强不息精神,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在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往往终其一生从事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业,这份执著追求,并不是为了向谁邀功,也不是为了流芳百世,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一种伟大的平凡,更是一种平凡的伟大。也正因如此,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君子,不只是圣贤才能实现的境界,而是每个普通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

“自强不息”并非朝夕之功,它具有“不息”的恒久性特质。天之所以拥有刚健之德,就在于它日夜不息地运行化育。正如苏轼所说:“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由此可见,体认践履上天刚健之德,关键在于“不息”,这是一个需要终身行之不怠的恒久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待人接物、学习思考都用一颗庄敬之心去对待,在事上磨砺自强的品格,这样才能真正把上天的刚健精神安顿于一己身心之中,成就一番事业。

02

厚 德 载 物

《周易·坤卦·象传》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是说,地的形势有柔顺宽厚的性质,君子要以地为法,用敦厚的德行容载万物。

详细言之,《坤》卦的卦象为“地”,“地”有其形势即“地势”,“地势”的特点是“至顺极厚”,所以能“无所不载”。(朱熹《周易本义》)君子应当取法地势体厚、能载万物的特点,培养宽厚的道德品性,以此厚德来养育万物,实现人道与地道的合一。

“厚德载物”之内核,自是“德”字。“德”字会意,在甲骨文中表示道路,亦表示行动。是故“德”字本义是目视不偏,行动端正。在端正的行为基础上,不以个人得失为主,胸怀宽广,重公轻私,谓之厚德。

用厚德的品行理性地对待客观环境中的人和事物,谓之载物。因而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自古以来,“厚德载物”一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精神财富,是国人对社会和自然的特质认识,是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扬播,是一种至道大德。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乾坤两卦相辅相成,乾卦所呈现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精神与坤卦所主张的厚德载物、不与人相争的气质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积极进取的乾卦要以含蓄保守的坤卦为其前提,厚德载物更是对自强不息的补充和限制。补充在于,一味地进取而不知其所止,就有如一架力量十分雄厚、但缺乏方向指引的机器,一旦失去方向或者走上错误的路径,速度越快,则偏离越多,危害也越大。在这种意义上,厚德载物起到了限制、引导和包容的作用。总而言之,君子自强不息才能引领厚德载物,而厚德载物才能真正实现自强不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