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土家族新娘“哭嫁”的来龙去脉,你听说过吗?
通常情况,嫁人是一件喜事,全家人都会沉浸在喜悦之中,但是,在土家族文化中,哭嫁却是一种习俗,如果土家族姑娘不哭的话,是不允许出嫁的。
土家族哭嫁习俗
(分布)
土家族是武陵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
(由来)
关于土家族哭嫁习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由来一——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由来二——
土家族哭嫁习俗是汉文化传入后才形成的。
此前,土家族人“以歌为媒”。男女通过对歌相识,慢慢发展感情。到男婚女嫁时,已是情投意合下的自愿结合,不存在感情上的强推硬逼,所以结婚是喜事,构不成悲伤,自然也就不会哭了。
汉文化传入土家族后,他们认为“以歌为媒”是野风鄙俗,恋爱、婚姻不能像以前那样由男女自愿作主,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特别是女方,已完全失去了自主选择的余地。加之在结婚之前,绝对不能与男方见面。何况,这个从未谋面的男人是跛是瞎,是穷是富,年龄是大是小,长相是善是恶一无所知,全凭媒人撺掇。所以,女子出嫁前,她往往要想:马上就要和那个未曾谋面的男人过日子了,将来的命运是悲是喜,她很茫然;突然就要离开熟悉的亲人和环境,嫁到一个陌生人家,她感到很不适应。所以,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里犹如打碎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齐涌上心头,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内心的委屈只得靠嚎啕大哭来发泄!
于是,这家嫁女女子哭,那家嫁女姑娘哭,慢慢地,就成了“哭嫁”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习俗)
家人陪着待嫁女儿哭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一个月内,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可能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天。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