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术的意思(祝由术为什么不能学)

1、祝由术是古代医术的一个流派。《皇帝医典》中有明确记载,不用针灸和药物,通过符和咒来进行治疗就能治病。“祝由”二字的本义是“祷告原由”,也就是向上天或神灵讲清楚自己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并且真诚忏悔,按照符合规律的方法加以处理,问题就解决了。
2、祝由术在古代是很神奇的巫术,还能够治病,但在现代人看来就是一种封建迷信,所以就没人再使用了。

被遗忘的祝由术——中医祝由术漫谈

中医认为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小时候,受到一次惊吓,结果好几天无精打采,每天呆呆地坐在房间里,不想吃饭,不想活动,迷迷糊糊,但我仍然可以清晰的记起当时发生的事情。爸妈最后决定带我去邻居家的一个老奶奶那里。

邻居老奶奶一定要等到正午时分,妈妈抱着我站在太阳下,老奶奶开始念念有词,对着太阳招招手,揪了一下我的耳朵。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有几分钟,后面的事情我记不大清,只听我妈妈说回来便已活蹦乱跳。现在老奶奶已经将近一百岁,仍然身轻体健。

后来学了中医以后,知道原来也是中医治病的一种方式,被称为“祝由术”。我不知道这种治疗手段的科学性与否,但是确实治疗了自己的惊吓,后来也遇到许多类似的患者,都有相似的治疗方法。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失魂落魄”,村里人把受了惊吓叫做丢了魂儿,家乡称这种治疗方法为“叫”。我们且不论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何,且看一看祝由术的流传。

“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传说上古有一个叫苗父的医家,医术高超。《韩诗外传》有记载了苗父为人治病的一些场景,“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医生为人治病,以野草编织成各种东西,面向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不论是走过来还是坐车过来的病人,都能康复如往日。这也是关于祝由的较早记录。

自苗父开始以祝治病后,这种治疗方式开始广泛流传。后来巫师开始学习,都十分擅长祝由术。“巫”字上为天,下为地,而中间之的人能通天彻地,与天地相互感应。在古代巫师地位崇高,被认为是可以和神灵沟通的媒介者,需经过特殊的严格训练才能实施祝由术。虽然祝由发源于上古,而实施者多是巫。“毉”是医的古体字,殹为呻吟声,或是治疗时发出的声音,而下的巫字自然是从事着,可见医与巫有着密切的关联,有人认为“医巫同源”。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方书》中,记载了许多通过咒语祷告等方式治疗外伤、精神性疾病的方法。巫祝祈祷方多达30条,在书中占了十分巨大的比例。在中医经典《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记载:“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黄帝内经》是中医奠基之作,书中对中医基础理论做了详细论述。祝由在上古之时经常运用,因为“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因此采用祝由的方式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魏晋时期,道教兴盛。从东汉末年张角以道起家,走向了农民起义的道路,将道教的思想广播天下。葛玄、葛洪爷孙俩、陶弘景都是有名的修道之士,葛玄人称葛天师,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人称小仙翁。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称。

正是有了这些有名的修道之士,借助强大的民间基础,祝由术开始走向民间,与道教文化结合,被学道之士所用。道教引入祝由术后,加入了符水、桃木剑等道具。并且许多道士都精通医术,在保养生命、强身健体、诊治疾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黄帝内经》中的许多思想都被道家作为信条,甚至是金科玉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道医,其中有封君达、董奉、负局先生、鄞邵、蔡谟、殷仲堪、许逊、徐熙等,当然也包括葛玄、葛洪两人。

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数百年的发展,到了宋代,国家将中医分为十三科,而祝由术便为其中一科,后元明基本相类似,明代前期十三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祝由位列第十三位,故又称为“祝由十三科”。

清朝时,出于种种原因,祝由术在官方机构濒临失传,仅在民间兴盛。这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就连针灸也一度衰落,因为当时社会上层认为拿针在身上扎来扎去,非常不符合礼仪,于是渐渐弃之不用,专用汤药。徐大椿认为,“古法(祝由)今已不传,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见功”,可见随着正统祝由术的失传,其疗效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科学”的大流行,祝由术作为“糟粕”被大众遗弃,但是祝由的治疗方法仍在民间广泛流行,因为不被认知,许多人也会打着祝由的旗号,招摇撞骗,也给祝由蒙上了一层阴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