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故事梗概(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乌台诗案”是宋代第一起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文字狱”,也是北宋后期党争的一次恶性发作。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差点害死苏轼的"乌台诗案",诗里都写了啥?我是皇帝我也忍不了

《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者沈括因此一鸣惊人,成为一位名震千古的卓越人物。沈括的名号如雷贯耳,与之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正是沈括打响了检举揭发苏轼的第一枪。

公元1073年,沈括偶然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其中不少诗句涉嫌诽谤朝政,沈括便将诗稿呈给宋神宗,但未引起上层阶级的重视。直到1079年,监察御史旧事重提,再次将苏轼新稿旧账一并翻出,告发其讥讽朝廷,御史台受理此案。由于御史台旁柏树上经常有乌鸦群集,因此御史台又称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作品风格突变的主因,更险些惹来杀身之祸。由于苏轼是文坛领袖,他在诗中明里暗里地抒发对时政的不满,是非常不利于新政推行的。那么他究竟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句子,才招致如此后果?

"乌台诗案"的导火索是《湖州谢上表》,是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向宋神宗道谢的谢表,其中有一句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轼讲,陛下应当知道他不适合时政,与当下的新派人物不合,明确地表达了对新法的不满。随后,御史台诸官一齐弹劾苏轼,就连一直欣赏苏轼的神宗也坐不住了,默许批准御史台逮捕苏轼。

纵然苏轼在诗词里乘风破浪,可面临着现实里碰一碰的危机,他还是心存胆怯的,就在勾摄官到达的那一刻,"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在押送途中,苏轼曾想过投水轻生,但以失败告终。因为他十分清楚,一旦罪名成立,等待他的就是黄泉之路。御史台上,众审员开始一一罗列苏轼的罪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