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乌台诗案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字里行间处处充满豪放和磅礴大气的意境,但是实际上此时的苏轼所处的境遇是十分不幸的。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位清代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突然风吹乱了他的书页,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两句诗,但是却被清廷过度解读,以为该读书人在嘲讽清廷权贵没有文化,所以将他给杀了。这个清朝“文字狱”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我国历史上的大诗人苏轼,也曾因为他的诗作而被卷入了宋朝版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之中,为此还身陷牢笼,差点丢了性命?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的顶级诗人之一,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诗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据说苏轼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是因为文章写着太好了,欧阳修还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所以为了避嫌,他故意将这篇文章排在了第二,但是事后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轼,这让苏轼错失了状元。
苏轼虽然未能获得状元,但他的诗歌受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称赞,这让苏轼名声大噪。每有新作,都会立即被传遍京师。苏轼准备在京师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苏轼、苏辙兄弟只能跟随父亲苏洵回乡,去给母亲奔丧。守丧期满后,苏轼又参加了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总共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5个等级,第五等最差,一、二等虽然是最好的,但却是虚设的,从没有人获得过,而苏轼当年参加制科考试,就获得了第三等的好成就,为“百年第一”,历史上也只有两人获得过第三等,苏轼和吴育。
苏轼进入官场后,后来却因为上书讨论新政的弊端,得罪了当朝宰相王安石,最终被贬到外地做官。
苏轼在外地做了湖州知府之后,按照规定上了《湖州谢上任表》,但是御史中丞李定却从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李定是王安石的学生,他曾因为不给母亲守丧而遭世人诟病,恰好苏轼写了一篇赞颂北宋孝子朱寿昌的诗作,这让李定觉得苏轼在写诗讽刺自己,两人的梁子结下了。
苏轼《湖州谢上任表》中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话,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和对新法“生事”的不满。这被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抓住,他们接连上书弹劾苏轼攻击朝廷,反对新法。朝中的蔡确、王珪等宰执重臣,也在暗中助力御史台的官员,最终让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捉拿入狱。
苏轼被关押入狱后,御史台官员为了给苏轼定罪,对他进行了残暴的刑讯逼供。当时同样囚禁在御史台的科学家苏颂,因为关押地和苏轼一墙之隔,所以他听到了御史台对苏轼的审讯过程,并用诗文记录了此事:“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苏轼在御史台吃尽了苦头。
不过,苏轼本身没有犯罪,所以即便对他再严刑逼供,也找不到他的罪证。李定、何正臣等人为了找到苏轼“托事以讽”的证据,又翻遍了苏轼所有的诗文,想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他的罪证。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莫须有”之罪。李定们发现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两首》诗中的“世间唯有蛰龙知”诗句,带有“龙”字,所以他们诬陷苏轼讽刺宋神宗。这让连变法派的重臣章惇都看不下去了,他愤怒地说,自古以来称号中带龙的多了,诸葛亮还绰号“卧龙”呢?难道他也是讽刺皇帝,真的是“亶之唾,亦可食乎?”舒亶吐了口唾沫,你们还将它当饭吃。
御史台官员在苏轼的诗中,发现了不少苏轼的“罪证”,他们说苏轼的《书韩干〈牧马图〉》讥讽宰执大臣,苏轼的《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诽谤君父等,这些罪名太过牵强附会,纯粹是为了诬陷苏轼而找,所以连宋神宗都看不下去了,他说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诗人的文章,怎么能这样解读。
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所以他和王安石有冤,但是王安石为人正直,闲赋在家的他看到,李定们以卑劣的手段诬陷苏轼时,他也出面为苏轼求情,最终让苏轼逃过了一劫,只是贬到了黄州。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苏轼虽然没罪,但却被一些奸佞之臣故意诬告,他成了犯有“托事以讽”重罪的犯人,好在宋神宗不是个昏君,王安石也不是秦桧那样的奸佞,这才让苏轼保住了性命。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就没苏轼那么幸运了,他们因文章言行,在残酷的文字狱中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