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唯物论和唯心论都错了,薛定谔的猫证明了感知论。薛定谔猫的思想实验属于一种思维实验,不属于什么主义。
其实两者还是有些不同的,但是有相通之处,这就导致很多人理解出错,将薛定谔的猫简单粗暴的定义为唯心主义,其实这是一种不准确的理解。

你是唯物主义?我们不合适分手吧,这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人提出的分手理由,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行为很迷惑,可就是这两大主义一直在社会上都有不一样的声音。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也是让整个社会久久得不到答案的问题。那你觉得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呢?这个问题,在科学界也是一直争论不停的话题。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还有很多灰色地带,但一个事物的状态真的也存在灰色地带吗?一个生物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状态吗?而你又是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问题

在物理界一个称为最怪诞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在当时是震惊了整个社会,因为在过去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的决定性作用被人们视为真理一样被供奉,直到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量子力学的出现开始动摇唯物主义这座大山的存在。

而薛定谔除了这个最著名的实验外还有一段名言:

在科学构建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属于这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在这个世界中,在世界之外,我们只是世界的观察者。

埃尔温·薛定谔

在我们的传统常识中,任何物质都会有一个完全确定的状态,物质的这个状态应该是客观、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就比如你现在头顶的天空是明亮的还是昏暗的?这只能有两种回答,一种是明亮另一种是昏暗不存在又明亮又昏暗的状态

根据唯物论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只能依托于物质而存在,客观规律不会因为意识而改变,而这时薛定谔的一个实验似乎推翻了这个观点。

“薛定谔的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实验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35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只猫关闭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里,这个空间里面只有一只活着的猫,和一瓶毒药。然后将这个空间和一种设置衔接在一起,在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原子核,和一种含有剧毒的设置

这个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概率,会使猫发生衰变。衰变的过程当中,会从中释放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就可以将活着的猫毒死。也就是说,当衰变发生时,药品就会被打破,猫也就会被杀死。

按照正常的发展,空间里的猫可能活着,也可能死了,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种状态,这只猫没有死但也没有活。也正是这个状态引发了人们激烈的讨论,哪怕是直到今天也是人们讨论度较高的一个话题。

人们至今都在讨论薛定谔猫的死活

薛定谔的猫实验能让一只猫存在中间状态,也正是不死也不活,听起来会让人感到离谱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恐怖。但薛定谔正是通过这个实验,用量子力学来向世界证明了,人类在某一个空间可以做到既是生又是死的一个状态。如果按照这个实验结论以此类推的话,就决定了我们人类未来会走向哪一个平行世界

量子力学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理论,而薛定谔实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量子的变化。假设在这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当中,量子产生衰变的反应了,那么猫固然就会死亡。那如果量子没有产生任何反应,那么猫肯定就还活着。那量子是否会产生反应,就需要人力地不断监测,才能得知最终的正确结果。

但没有人去监测,那么也就不会知道量子是否产生变化了。通过这个假设也能说明量子的变化决定了猫的生死,而人的监测决定了量子的变化

唯心主义or唯物主义?

在此之前,先简单科普一下,两个“主义”。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世间也有很多关于两个主义的“通俗”解释:唯心就是把思想情感,愿景寄托在一种事件身上,比如相信鬼神之说 ;唯物就是不相信命运,强调事物客观,一切都是靠人力所造成的

那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个不解之谜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理论到底谁对谁错呢?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在心理学和神经学中意识已经成为了快速发展的领域,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持续受到社会关注的。

意识是比物质更加复杂的存在,毕竟意识存在与人的大脑之中,存在在有机生物体之中,意识是神秘的,是从大脑中的大量神经元通过协作,从而涌现出来的。就比如人类与病痛做斗争,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病痛带来的折磨似乎并没有那么难熬了,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例子,让科学家们一直坚持对于意识的研究

对于意识的研究,就不得不说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意思为“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再通俗一点的解释便是:我在使用理性进行思考时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只有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人从未停止思考

从这句话也不难看出,“思”在“我”之前,因为思考所以存在或者说意识是优于物质之前的,是想表明思想的重要性,如果人没有了思想那和一具尸体又有和差别?但有一具躯壳没有意义,只有当思想存在时,“我”才能感受到真实的存在。那这时一定会有唯物主义者说,假若没有人的躯壳,思想又从何而来呢

那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到底要怎样才能确认呢?如果答案是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就应该给出一套建构体系,基于物质的组合演化可以产生出意识,反之如果答案是意识决定物质,那么就应该给出意识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成物质。但每一次提出一个新的观念,另一方都能用另外一种说法将其推翻,所以单独定性意识,和单独定性物质,实际上都是存在不足的。

细思极恐的背后

在人类还在感叹薛定谔的实验时,物理学家们早就把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层面,量子的奇特性质是否牵涉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毕竟在人类没有去观察那只被关在密封装置里的猫时,谁也不知道它是死是活。故而,假设这个实验成立,那是不是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一切,如果在我们没有去观察时,事物是不是都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叠加状态之下呢?毕竟世间万物也都是由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子构成的

这就令人细思极恐了,难道是意识决定的物质?

所以,又因为这个假设,物理界内部又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声音:“当我们不观察时,月亮是不存在的。”

因为月亮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组成的,那如果我们不抬头仰视月亮时,那一大堆粒子会不会就开始按照波函数弥散开去。所以,月亮的边缘开始显得模糊从而变得不确定性,接着它慢慢随着时间“融化”,变成概率波扩散到周围的空间里去?

由于月亮的体积过于庞大,要让那么大一个月亮完全“融化”扩散到空间中的概率是较小的,而且也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但这并不是研究的关键,其问题的实质是:要是不观察月亮,它就从确定的状态变成了无数不确定的状态叠加。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再不抬头看月亮时,一个客观存在的月亮其实是没有的,但如果刻意地抬头去观察,一颗圆圆的闪着银光的月亮又高高的悬在天空之中,似乎并没有消失过,一直都在为黑夜中行走的人提供灯光

看似奇奇怪怪的猜想,但实际问出了关键所在,还有一些假设也能支持此猜想,就比如如果没有人的意识,那你为什么要叫你,我为什么又是我了呢

月亮若是如此,那世间万物呢,那宇宙的存在是否又是一大谜题?这牵扯到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对于种种问题,人类只有不停止探索的脚步,去揭露着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在这过程中去发现宇宙的奇妙,感受世界的魅力

用辩证的角度看待事物

无论是唯心主义“吾心即是宇宙”,亦或是唯物主义“格物致知”二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某一特定的时间节点,特定的事件都有着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也显现了人们对智慧,对未知的渴望。

结合上文,可以看出无论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其核心都是在于“人”,无论怎样的思想架构都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建立。注重人的价值才是讨论哲学问题的中心,不能认为一个观点是绝对的错,自然,也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的正确。

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取决于人

事物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发展。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思想,用一个更包容,区别于之前的视角看世界往往可以看到更多,得到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