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神户儿童连续杀害事件)是1997年发生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的连续杀人事件。在此事件中共有2人死亡,3人重伤,被杀害者皆为小学生,犯人的行为血腥残忍,进行包括分尸、破坏尸体、寄送挑战信等凶残犯行。而最后逮捕的凶手竟是一名仅14岁的少年,这更是冲击了整个日本社会。这起事件也对部分人造成不良影响,有些人认为犯下罪行的少年长相俊美,因此成立了匿名的大型留言板,甚至出现凶手的爱好者。也因为这起事件,日本进行与少年犯罪事件相关的法令修正,并且在媒体上加强对预防少年犯罪的宣导。
周末家里蹲的小菠菜,蹲得开心吗?
每天面对快节奏的生活,繁忙的工作,乱成麻的人际关系,相信很多菠菜都想过,要是可以宅在家里不上学、不上班就好了。所以一到周末,就非得在家宅够本。
周末宅一宅,还算是正常,但是如果常年累月蹲在家里,很多人都受不了。
但事实上,我们身边确实生活着一群人,他们不出门、不上班,不和家人以外的任何人联系,宅在家中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
他们活在社会中,却找不到他们的生活的痕迹。这样的人群被称为「隐蔽青年」(又称蛰居族)。
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隐蔽青年」一词,到如今日本大概有100万高度隐蔽青年,其中最高隐蔽记录为40年。
整整100万人,他们还活着,却又在社会生活中消失了。
这种现象不仅在日本出现,隐蔽青年群体正在全球蔓延。
据英国《卫报》2014年的统计显示,英国25-34岁的毕业青年中,估计有最少10多万隐蔽青年,他们拒绝培训或进修。
我国香港粗略估计有2万名15至20岁的隐蔽青年。其中高度隐蔽青年人数为14.8%,中度隐蔽则为 67.8%,低度隐蔽17.4%。
高度隐蔽:超过六个月没联系过任何朋友,足不出户,近乎完全与社会隔绝;中度隐蔽:一般留在家中数个月至一年,偶尔会外出;低度隐蔽:长期缺课,留家活动,不善交友;
这不就是一群宅男宅女吗?很常见啊。
Naive!
你知道当一个隐蔽青年究竟有多可怕吗?
根据香港学者陈康怡研究发现:
负面情绪与偏差行为和隐蔽程度呈正相关。虽然隐蔽本身不会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但是隐蔽期间缺少社会支持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导致青年参与偏差行为。
当年日本神户儿童连续杀害事件(又称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的凶手东真一郎也是一名隐蔽青年。他曾经在信中写道:
强迫性的教育造就了我,一个隐形人。
跟我们通常所说的“宅”不同,偶尔宅一宅,可以令人身心放松,这种人宅在家里是很开心的。但对于隐蔽青年来说,隐蔽并不能带来快乐,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不要以为能够不工作,在家里玩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把你关在家中,即使有手机、电脑,时间久了也会觉得烦闷,渴望外出。
在隐蔽青年聚集的贴吧论坛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痛苦」、「废了」、「失眠」等帖子。长期缺乏社交,没有人情的来往,隐蔽青年会出现失眠、焦虑等现象。甚至隐蔽青年还容易患上抑郁症,有自杀倾向。
(一个日本隐蔽青年)
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指出,欠缺社交生活、孤立无援的人士,如隐蔽青年,精神健康状态都较差,是自杀的高危一族。
而且长期不运动,久坐,日夜颠倒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皮肤惨白,瘦弱。
另外,因为长期脱离社会,最终只会让隐蔽青年走向灭亡。
43岁的横山澄人(Sumito Yokoyama)一直是隐蔽青年。他于1996年大学毕业,但没有找到他期望的工作。2016年,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异常 ——没有严重的疾病,但他总是感到疲倦,只想留在家中。
最终2017年9月他在公寓中去世,直到两个月后他的家人才发现他的遗体。
对于很多隐蔽青年来说,如果经济允许,他们很可能一直隐蔽下去,成为隐蔽中年,隐蔽老人。如果经济不宽裕,也可能成为社会低保的负担,甚至因为长期隐蔽,独自在家中死去。
而且隐蔽青年大多依靠父母家人养活,加重家庭负担,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
既然隐蔽对个人和社会都不利,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选择隐蔽?
如果一个青年不工作,长期待在家中,大多人都会指责、谩骂他。
对于隐蔽青年,社会上一直都是批评的状态。他们没干劲,怕吃苦,不是懒就是不上进,父母惯坏了。
但事实上隐蔽青年的形成不仅有个人原因,他们可能是因为在成长中受到了挫折而逃避,或者是患上了社交退缩症。
社交退缩症,也叫社交焦虑症,多发于青少年,具体表现为:个体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抑制、避免与他人接触的倾向。
不同于社交恐惧,社交退缩症患者是具有社交能力的,只是他们不喜欢社交,逃避社交,通常表现为逃避、沉默寡言,严重时会长期隐蔽。
他们是渴望与人交往的,但害怕不被接受,不被认可,而且缺乏交往技巧,所以选择了退缩。
压力谁都有,有人会选择面对它,也有人选择逃避它,而隐蔽青年正是后者。
在东亚,特别是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社会经常给青少年造成一定压力。一些年轻人无法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自我评价降低,觉得自己是失败、无用的,逐渐厌恶主流社会。
1980年代初,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衰退,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大量的青年失业。这种处处碰壁,求助无门的情况,让很多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青年选择了隐蔽,选择了逃避。
另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被打压,为了隐藏自卑感和羞耻感,也会选择封闭自己,成为隐蔽族。
香港节目《星期日档案》做过一期关于隐蔽青年的介绍:《空白的那些年》。
香港青年德铭,自从16岁中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5年了。他的妈妈一直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工作,去走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也好。
你没理由现在仍然做“蛀米大虫”。
妈妈试过不给德铭钱,不提供食物,想逼迫德铭走出家门,但并没有成功。自己养大的儿子,看着他天天冷水泡方便面,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她最终还是退让了。
德铭从小就不太受欢迎,没什么朋友,甚至遭受了冷暴力。
我从小到大都是个怪人……说得好听的就是不和我玩,不好听就是杯葛(排挤)。
在中学时期,德铭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拿过很多奖项,还被学校表彰,记了优点。但他在其他科目上不太擅长,连续3次中学文凭测试都没有过。
同学的排挤,无法通过的中学测试,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最终让他厌倦了这个世界。如果上学是为了做试卷,做试卷是为了文凭,文凭是为了找工作,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你是否找到工作就不用读书了,找到工作就不用学习了,这是没道理的。
青少年时期,来自同学的打压和学习的压力,让他自卑、羞耻,他逃避社交,厌倦这个世界。
其实,隐蔽青年的出现大多伴随着隐蔽家庭。中国人夸赞孩子常用「乖巧听话」、「斯文」等词,其实这正是造成隐蔽青年的原因之一。
在幼年时期,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父母过度保护,青少年无法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社交沟通能力没有被培养和引导。因为缺乏技巧和经验,在社交场合经常受到打击,造成青少年自尊心脆弱。
最常见的例子,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总会有一两个小孩表现出害羞、不言语的状态。通常打个招呼,露个面就躲回自己房间,而他们的父母也总会找借口,帮忙开脱。
其实这样的情况要注意,孩子可能已经是轻度隐蔽状态了。长期以往,不及时处理解决,只会让情况更加严重。
现在「隐蔽族」已经引起了部分人士的注意,出现了许多帮助隐蔽青年重回社会的机构组织,例如日本的YoKaYoKa援助中心,香港的“蓝天计划─青年动力启航”项目。通过社区、学校、家长三者通力合作,解决隐蔽青年问题。
鼓励隐蔽青年进行社交,组建隐蔽青年聚会,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是患上了社交退缩症,还可以通过药物协助治疗。
不过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隐蔽青年都是社交退缩症患者。根据日本居民的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隐蔽青年”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被诊断为精神障碍。
也就是说,有一部分隐蔽青年并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在逃避现实。
学习成绩差、受到他人排挤、工作压力大、表白被拒、无法获得成就……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有人选择迎难而上,而隐蔽青年选择了逃避。
他们把自己关在家里,把生活的压力转嫁给父母家人,逃避社交,逃避社会。
未来会遇到什么,没有人可以预料。但人活着就是一场斗争,就像《老人与海》里的老头一样,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逃避没有用,就像在借高利贷,总有一天你会加倍奉还的。人生百味,皆是财富,与其逃避,不如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