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最礼貌的做法是敲三下,隔一小会儿,再敲几下。
敲门礼仪,主要有敲门原则、敲门指法、敲门节奏、敲门力度和静心等待等五个方面。在办完事情后,应及时退出,并如进来之前一样关好房门。
一、敲门原则。
社会中,人在很多时候有其自有的独立性、私密性。
在日常交往和业务办公中,进入他人的房间(包括家长进入孩子的房间)、空间或办公室时,应该先轻轻敲门,得到对方允许后,方可进入,不宜贸然闯入。
二、敲门指法。
敲门的指法,是“单指法”,一般是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弯曲后的关节敲门。正确的做法,是伸出右手,手指自然弯曲,掌心朝向自己,抬起手指第二指节,连续轻轻敲击三下。
不能用多个手指或手背、手掌用力拍打。敲门时,手指也不能在门上滑动。
三、敲门节奏。
敲门的节奏,是一轻两重,连续敲三下。即第一下轻,第二、三下稍稍加重,类似于问“有人吗”、“我可以进来吗”的意思。
三声敲门之间的时间节奏,要间隔适当,第一次与第二次之间约2秒,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间约1秒。
节奏太快,会让人心烦,有可能影响他人;节奏太慢,则会让人感觉漫不经心。
敲两下,表示自己与对方比较熟悉,相当于打招呼说“你好、我进来了”的提示。
四、敲门力度。
敲门的力度,要保持大小适中,坚定有力,果断干脆,不拖泥带水。力度太大,会让人受到惊吓和滋扰,给人粗鲁的感觉;力度太小,对方不宜听到。敲门的力度,也不宜逐渐减弱。
五、静心等待。
在三声敲门之后,要短暂等待对方应答,同意后再进入。
如主人询问是谁,应自我报名。若未听到说“请进”,应等待3秒后再次敲门,声音可适度提高一点。
如仍未应答,则不宜继续敲门,要选择离开。
六、按门铃礼仪。
在有门铃的房间,应礼貌地使用门铃。按门铃是“两次法”,即轻轻按一下,隔一会再按一下。按门铃时,切记用力拍打,或连续多次乱按。
七、敲门的规矩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
郭德纲讲过一个段子:
过去敲门是有讲究的。
先敲一下,停一下,让里面的人听到,然后再连敲两下“咚、咚”,不超过三声,这是敲门。
上来就“咚咚咚咚咚”,这不是敲门,这是砸门。
在过去,砸门是报丧,代表着死人了。只要不是报丧,就不能连着敲。
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韩非子说:“万物莫不有规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想要成方圆,必须得立规矩。
有了规矩,才有了秩序,有了秩序,才有了和谐与安稳。
01
规矩,是一种礼节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刘姥姥进贾府,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
其中李纨、王熙凤虚设座位,伺候长辈和小辈用饭。
等老人和孩子吃完之后,她们再入座用餐。
刘姥姥看完之后感叹一句:“真是礼出大家。”
这份规矩不是迂腐,也不是封建,而是中国人尊老爱幼的礼节。
古人说:“礼者,敬人也。”
遵守礼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
没了这份礼节,很容易失去庄重,失去敬畏。
时间久了,这个家就乱了。
三国时代,马超投效刘备,刘备把他封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
马超有点得意忘形,和刘备讲话,总是直呼其名。
关张二人很生气,决定教育一下他。
第二天,刘备会见马超,关张拿着武器站在刘备身边。
马超只顾着入座,坐下之后才发现关张在旁边站着,顿时明白了。
从此之后,对待刘备再也没有失礼。
诸葛亮说:“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失礼是傲慢的表现,一个团队里,一旦有人不守规矩而不加管理,人心就慢慢就散了。
礼,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一个人懂得守礼,内心就能懂得谦卑;一个家庭懂得守礼,就能兴旺;一个国家懂得守礼,就能昌盛。
02
规矩,是一种智慧
古人说:“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
很多事情,只要跟着规矩办,往往很容易就办成。
要是没有规矩,很容易搞得一团糟。
学会遵循规矩,不是迂腐,恰恰是一种做事的智慧。
明朝首辅徐阶曾在浙江监考,有俩书生为了争取贡生的位置,在公堂下吵闹。
徐阶专心阅卷,不理会二人。
过了一会儿,又有俩书生为了推让贡生的位置而吵闹。
徐阶依旧不理会。
阅卷结束之后,徐阶把他们都叫到面前来说:
“我不希望有人争夺,也不希望有人推让。
学规里写得清清楚楚,一切以成绩来定录取的名额,我也没权利改变。
大家都按规矩办事就好了。”
于是争让的事得以平息。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总有着这样那样的“特例”。
很多事情出发点很好,但是因为没有规矩,导致最后弄得一团糟。
规矩是一份简洁的规范,让大家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行动指南。
按照规矩办事,就可以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
所以越是厉害的人,越懂得立规矩,守规矩。
汉光武帝刘秀在做大司马的时候,他的仆人犯法,被军市令祭遵按律法杀掉了。
谁曾想,刘秀并没有惩罚祭遵,还让他执掌军法。
他对臣下说:“祭遵连我的家仆都敢杀,你们可一定要小心。”
正因此,刘秀的军队才能纪律严明,战斗力直线上升,最终平定天下。
作家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只有这样,世界才能正常运转,社会才能健康运行。
懂得立规矩,守规矩,一个人才能真正行稳致远,立足世界。
03
规矩,是一种自律
古人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规矩是外在的约束,更是内在的修省。
唯有把外在的规范,化为内心的律令,一个人才能约束自己,完善自己。
清代官员叶存仁,从政三十余年,淡泊俭朴,从未贪赃枉法。
离任的时候,同僚来给他送礼物。
为了避人耳目,特地在夜晚送来。
叶存仁见状,把礼物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他说:“不畏人知畏己知。”
收礼这种事,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自己心里过不去这个坎。
古人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然小人反是。”
真正的君子,不欺人,不欺天,也不欺己。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谨守底线。
这样的人,俯仰之间,才能不愧天地。
元代的许衡曾经在炎炎夏日里,经过河阳。
路边有梨树,大家都争着去摘。
只有许衡不为所动。
别人问他,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那人说:“世道这么乱,这梨树又没有主人,何必这么迂腐呢?”
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自己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凭着惊人的自律,许衡成为元代最受崇敬的学者之一。
作家韦秀英曾言:“顶级的成就,源于自律的光彩。”
一个高度自律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能克己,方能成己。
一个人只有学会克制自己,守住规矩,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04
规矩,是一种人品
金庸曾说:“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才干事业,第三论文学武功。”
再优秀的人,也必须有过硬的人品来打底。
若是人品不过关,能力越强,祸害越深。
宋朝仁宗的时候,陈执中当宰相。
他的女婿来找他谋个一官半职,他说:“国家的官位又不是书房的字画,怎么能随便给你呢?”
女婿女儿软磨硬泡,陈执中却始终没有答应。
当时的很多谏官觉得陈执中水平不高,多次劝仁宗换掉他。
仁宗说:“别人固然聪明,但是陈执中本分规矩,让他当宰相,我放心。”
很赞成网上的一句话:“人最大的本事,不是天赋、不是情商高、不是能力强,而是人品。”
一个人信任你,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你,这是非常宝贵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搭把手。
人生之路自然宽阔平畅。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当将领的时候,曾经向皇帝身边掌茶酒的曹彬索要御酒。
曹彬说:“这是公家的酒,不可以给你。”
于是,他自己花钱买酒请赵匡胤喝。
后来赵匡胤即位当了皇帝,对大家说:“世宗身边的官吏,曹彬最守规矩。”
并且把曹彬当做自己的心腹。
他重用曹彬治军,曹彬军纪严明,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从一个管茶酒的小官一直做到北宋枢密使。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能力强不强并不重要,是否美若天仙也无所谓,成绩好不好根本没人在乎,只有靠谱、让人放心,别人才会为你买单。”
比起聪明,品行端正的人更受人青睐。
人品,是一个人的通行证,也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僧侣去西天取经,两人路上饥渴难耐。
遇到一处积水。
积水浑浊,佛祖曾告诫不可饮用。
第一个僧侣想:“若是守住戒律,人却渴死了,又怎能取得真经。”
于是捧起水来一饮而尽。
另一个僧侣想:“宁可渴死,也不能破戒。”
佛祖知道后,感叹说:“心有所戒,所见皆佛。”
心里有戒律,有规矩,一个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是一种尊重,一种智慧,一种自律、一种人品,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