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鳖还有几只(斑鳖现存数量)

斑鳖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
目前,全球已知的活体斑鳖只有3只,中国有1只,越南有2只(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越南同莫湖1只、越南宣汉湖1只),繁殖状况都不容乐观。
鳖(学名:Rafetusswinhoei):又名斯氏鳖。背盘长36-57厘米,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色(或黑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其间更有无数黄色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黄色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一个典型的大型浅水湖,平均水深只有1.9米,最大水深也不过4.8米。作为长江流域的“天然鱼塘”,太湖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各类湖鱼共有107种,年产量高达3~6万吨,其中的银鱼、白鱼更是闻名全国。

在太湖流域,还曾生活着一种鲜为人知,同时又极为罕见的珍稀物种:斑鳖Rafetus swinhoei)。和中华鲟、白鱀豚一样,斑鳖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不同的是后者的数量要少得多,处境也更濒危。目前,全球已知的活体斑鳖只有3只,中国有1只,越南有2只,繁殖状况都不容乐观。

斑鳖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龟鳖类生物,它的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鳖,堪称鳖中巨物。斑鳖成年后的体重可超过100公斤,最大可达180~200公斤,仅是背夹骨骼的长度就超过1米。和另一种名为“鼋”的巨型鳖相比,斑鳖的块头更大,因前者一般不会超过100公斤。

其次,斑鳖在长相上具有较高的“迷惑性”。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斑鳖的体型体色变化较大,容易和其他品种混淆,这也给斑鳖的生存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稚鳖期,斑鳖和中华鳖、山瑞鳖体态类似,专业渔民也难以区分。达到次成体时,斑鳖的体态又和鼋相似,两者的细微区别存在于:斑鳖背甲的第八对肋骨明显退化,呈块状,而“鼋”的第八对肋骨则较为发达,呈条状。野生的斑鳖长期被人们误解,直到2002年,生物学家才将其确认为一个有效物种。

斑鳖和其他鳖种长得像,为啥不是一件好事儿?这主要和国内的饮食文化有关。鳖类生物营养丰富,其外壳覆盖有一层柔软的革质皮肤,肥厚的裙边富含胶原蛋白,味道鲜美,是人类滋补健体的高级食品。

由于和其他鳖种长得很像,斑鳖在野外被捕后难以得到及时的保护,其待遇和普通甲鱼无异,野生种群因此遭到滥捕。在2005年,国内的保护团体开始关注斑鳖,但当时全球的活体斑鳖已经极为罕见,清点出的数量只有6只,中国有5只,越南有1只。

斑鳖数量稀少的原因,还与栖息地的变迁有关。斑鳖是一种大型肉食动物,自然摄食量大,需要广阔的水面、丰富的食物资源才能维持生存。因此,斑鳖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栖息水域就是太湖。

太湖湖型浅而广,藻类密度高,底部淤泥深厚,食物资源多样,适宜作为斑鳖的狩猎场、繁殖场。历史上,斑鳖的确曾在太湖广泛分布,湖区的鼍头渚、鼍山都和斑鳖有关,老一代渔民口口相传的“太湖巨鳖”也多为斑鳖。

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太湖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倾向,氮磷污染加剧,水环境不再适合斑鳖的生存。另一方面,太湖的渔业和生态也陷入了两难的困局,鱼的种类和资源量不断减少。

50年代时,湖区监测到的鱼种仅有63种,蛇鮈、银鲴等具有地区性经济价值的鱼类濒于绝迹。60年代,太湖流域兴建闸坝,洄游性鱼类的繁殖通道被截断,自然种群几近消失。到了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则导致湖滨湿地急剧减损,湖泊面积减少了13.6%,161平方公里的湖荡消失,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大幅度萎缩。

伴随着太湖生态的变迁,湖中的斑鳖也开始销声匿迹。根据陈晶等学者的报道,最近50年来太湖流域再未发现过斑鳖的踪迹,由此可反推,太湖斑鳖在70年代或已绝迹。

根据斑鳖的分布图可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斑鳖群体已经灭绝,现存栖息地只剩下了红河和元江。红河保留了局部的原生生境,开发程度低,但由于马堵山水坝的修建,斑鳖的洄游路线或受影响,自然繁殖愈加严峻;至于元江流域,我国学者也曾发现过斑鳖的踪迹,但缺少活体证明,野外个体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斑鳖如此稀有,那我国为何不通过人工繁殖来拯救它呢?

事实上,国内专家也确实为此做过大量的努力,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从繁殖习性来看,斑鳖属于卵生生物,雌鳖在每年5~7月产卵,一年可产2~4窝,每窝卵粒的数量为45~70枚,繁殖能力并不低。但问题在于,符合繁殖条件的雄鳖和雌鳖数量太少。

在2005~2007年,国内圈养的斑鳖接连死亡,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苏州西园寺共损失了3只斑鳖。到2007年时,全国的斑鳖已经所剩无几,仅苏州动物园的一只老年雄鳖,苏州西园寺的一只雌鳖(不幸失踪),以及长沙动物园的一只雌鳖。

当时,苏州、长沙两地的斑鳖恰好可以配对。其中,雌鳖的年龄在100岁左右,正处于壮年时期,每年可产下100~200枚卵,人工繁殖的可行性较高。

为增加“水下大熊猫”的后代数量,长沙动物园的专家提出了人工繁殖的设想,得到了国内外爬行动物专家的大力支持。2008年5月,长沙动物园的雌鳖被运到苏州动物园,和雄性斑鳖同池饲养。

出人意料的是,这只雄鳖的生殖器意外受伤,无法完成自然的交配过程。为此,科研人员只能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实现精卵结合。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雄性斑鳖年老体弱,健康度下降,精子的活性只有正常水平的20%,导致人工受精的成功率很低。

从2015~2018年,专家团队先后尝试了四次人工授精,但最终也没能孵化出一只幼鳖。更令人惋惜的是,在2019年4月完成第5次人工受精之后,雌性斑鳖在麻醉后并未苏醒,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这对斑鳖原本是拯救该物种的关键,被国内外学者寄予厚望,但最终却酿成了一场悲剧。

那么,全球濒危的斑鳖,还能再次恢复生机吗?客观来看,拯救斑鳖的希望依旧存在,重点在于栖息地的保护。

斑鳖在自然界位于营养金字塔的顶端,其生长、发育和繁衍高度依赖于健康、完善的生态系统。在食物链越丰富、人为干扰越低的自然水域,就越可能存在斑鳖的野生个体。在新的斑鳖被发现之前,保护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近年来,也确实有新的斑鳖被不断发现。2018年4月,有环保主义者声称在越南的宣汉湖发现了一只野生的斑鳖,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检测环境DNA的踪迹,证实了这只野生斑鳖的存在。目前,这只野生斑鳖仍栖息于越南的宣汉湖内,至今未被人类捕获。

总之,斑鳖的命运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值得欣慰的是,斑鳖的自然寿命很长,可达400多年,短期内不会灭绝。这也意味着斑鳖的拯救期限很长,人类有充分的时间改善栖息地环境,恢复野生种群,您认为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