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是什么意思

【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意思是说,一户人家如果开两扇门的话,人丁和财富都很难兴旺起来。

门,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物体,现在的居住的城市的房子有大门,房屋门,农村带院子的除了上面两种还有过道门、侧门、后门等。古时候如果大户人家院子大了还有垂花门、洞门等。因此在古时候会出现很多关于门的俗语说法,比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闭门造车 闭门思过 ”这其中有句“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说的是哪种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当然了不同的地方,建筑风格不同,说法和习俗也不一样。这里说的“一户开两门”中的门,民间指的有两种。

第一种说得堂屋的门。在古时候人们对耕地看的是比生命还重要的,对于一块好的耕地更是舍不得有一点浪费,这里说得浪费指的是在耕地上做一些和种粮食不相关的事情。对比居住来说,居住就稍微排后点,够住就行了。比如有一户人家,家中七八口,其中有三个儿子,当到了分家的年纪却又没有能力另外新建的情况下,只能在远离的基础上新建了,其中原来的正屋只能留给三人中的一人,两位两人在原来的正屋后面或者左右两边建正屋,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三个正屋的情况,但是这三户人是共用一个大门。这个大门就是堂屋的大门,如果我们去南方旅游注意观察一下一些地方的古民居遗址,就可以知道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

第二种,指的就是院子大门了,这种大门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经常见的,这种大门是多为两扇,只是过去有的家庭因为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会将大门建成高大气派的门楼形式。

因此这句俗语“一户不开两门”中的“户”根据历史背景,说的是一栋正屋和一座院子的形式。这样才能更准确,也更符合那个年代现实中的农村。那为什么会有一户不开两门俗语呢?民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受到古时候“礼教”的影响,民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居格局。就好比我们在对一件事做决议的时候,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是双数就很容易形成两边同等的情况,只能用单数来表决,这种格局就是放到了现代在一些民间议事或者领导层中依然在沿用。

古时候人们把这种观念融入到建房中,有“四六不作主”之说,因此我们注意观察在一栋房屋中,房间数一般都是单数,彰显一个家只能有一个人作主,一个人说得算,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只有这样,这个家才能有凝聚力,不会乱套。

所以在我国民居发展史中,人们都认可并且习惯了这种形式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点,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传统建筑格局之一了。其实从另外一层面说也能反应出居民的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毕竟多开一个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来说就多一分危险。

第二种,要从最原始的居民构造说起了,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代表北方建筑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茅草等建造住房;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这个叫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比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是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为代表的,主要特点是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下面饲养牲畜,还可以预防猛兽蛇虫等叫干栏式建筑。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特点就是只有一个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改善和完善建筑构造,同时也形成了各地的建筑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大门始终只有一个。

说了这么多,那这句“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到底怎么理解呢?其实按照我们现在的人的观念来看,前半句和后半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因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个家庭的财富或人丁兴旺是看这个家里人是不是勤奋努力,是不是有解决困难的办法和坚持下去的决心等一系列的操作决定。并不会因为多开一户门导致人和财有损伤。

之所以有“人财都难存”的说法,实际是用夸张的隐喻来强调人们在建房建大门这件事上应该遵循习惯习俗,不要跨过这个规则。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比较实际点。比如从文化角度来看,一个家庭有夫妻关系,如果孩子多了还有兄弟姐妹的关系。如果是夫妻关系,一户开两门,是不是隐喻着这个家没有说话做主的人,各自忙各自的,没有主次之分,一个家看上去没有主心骨,这就会导致家庭没有凝聚力,很容易被心怀不轨之人乘虚而入,比如钱财被骗,夫妻关系被另外一人插足等,最终的结果就是家庭支离破碎就会出现人财难存了。

如果是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如果一户开两门,本来一个大院子一个门的,结果院子中间竖起来一堵墙,另外又开了一个门,这样在外人看来,给人家的说法就是这个家庭的兄弟不和睦,在古时候兄弟不和睦,容易被外人欺负,俗话说得好,十根筷子难折断,只有兄弟心齐拧成一股绳,才不容易被拉断,才不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才不会出现人财难存的现象了。

所以这句俗语“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如果从家庭关系这方面来理解,才是它存在下去的意义,你们觉得呢?有道理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