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天子守国门”,顾名思义就是指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亲自镇守边疆保家卫国,具体说来则是指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事。
2、“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两句话也不出自同一个地方,前半句天子守国门出自我国史学家阎崇年所编纂的《正说清朝十二帝》 ,为了和咸丰帝做一个对比,他就抬出来了明成祖朱棣,以此来衬托出咸丰帝有多么的混蛋。至于第二句,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最早是出自礼记,后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说过这句话。
天子守国门的懦弱之举,为何成为明粉心中无上的荣耀?
网上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明朝的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于君王死社稷,历史上国破身死的皇帝不在少数,我在这不多做评价。而天子守国门确切来说叫国都守国门。
国都守国门与瓦剌入侵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建都之后,必然要不断向外扩张,尽可能为都城扩展出足够的纵深,来保证都城的安全。强如秦,统一之后即收复河套,屏蔽关中;雄如汉,收复河套之后,进而建立外长城;盛如唐,为应对后突厥威胁,亦建立三受降城。即使弱如南陈,也连续发起北伐夺取淮南地区,以求为建康夺得战略纵深。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防御需求,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事实,都要求国都不能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否则这个国家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唐代受降城
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很有战略远见,他设立了塞外诸多卫所,在北京以北的防线上,建立了以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为核心的外围第一道防线,这些塞外卫所相互呼应,配合以燕山为第二道防线,大同、北京为后方,从点到面形成一个立体有效地纵深防御体系,将明朝的势力范围向燕山以北推进了数百里。进则可以直接打击漠南蒙古心脏地带,退则可以通过前沿警戒体系,监控蒙古动向,压缩蒙古人的战略选择空间,让其在漠南无利可图又随时面临打击,自觉退回漠北。即使蒙古人突破第一道防线,也会遭到燕山阻挡,无法进一步深入,明军则可以借助燕山的掩护,从容集结主力反击,一线其他诸卫还可断敌后路。
但是在靖难之役后,塞外诸卫逐渐废弃,明成祖以边境为主体构建边防,防御重点移至边境沿线,形成九个防御区。经过不断“完善”,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导致继任者天子(北京)守国门的恶果,后世以此抨击朱棣短视,为了皇帝之位,不惜抛弃国家利益。这就是不懂国家战略和军事地理,单纯以权力斗争的狭隘角度来评判。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读史方舆笔记系列),国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扩张方向和范围。明太祖定都南京,距离过远,正常情况下是无法控制塞外的。但明太祖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采取了分封制,这是一种类似于西周封国和唐朝藩镇的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但非常有利于扩张的体制。所以在建国之初,明朝能维持塞外诸卫威慑蒙古。
朱元璋时期的防御体系(长城外的黄色部分)与中后期九边防御体系对比
分封制毕竟不利于国家稳定,迟早会进行改革,中央集权一旦形成,以南京为都,必然意味着对塞外的控制力减弱,战略收缩、内迁诸卫是必然的选择,与个人的权力斗争无关。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迁都北京。
明成祖上位之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这就决定了他无法长期维持塞外的存在。但明成祖一直在为未来做准备,营造北京城只是其一。五次北征打残蒙古,意在为北京创造一个良好的战略环境,为未来做铺垫。后世一些眼界狭隘者,纠结于明成祖五征无功,是典型的只看表面战果,不看长远布局,缺乏战略思维的评价。
明成祖去世之前,明朝制度确实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他。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他已经为迁都北京,转移战略重心做好了准备,剩下的事只能交给后世子孙。然而后来的皇帝不但不进行改革,居然奉行收缩政策,九边防御,将大量兵力沿燕山一线布置。
如果燕山作为第一线,整个防御重心必须往后退,以北京、大同为二线,真定府(今石家庄)为后方,部署重兵准备反击。燕山一线反而只能布置少量兵力,只起警戒、牵制、消耗的作用,这就像汉唐以黄河以北为一线,却在朔方部署重兵一个道理。但是作为明朝国都,北京承担不起面对兵锋的政治错误,只能在九边部署重兵,以求在一线阻挡敌人,然后又把守卫北京的兵力缩成一团。这是一种极其错误,极其龟缩,极其消极的防御战略,分兵把守漫长的一线必然导致兵力分散容易被敌人突破,突破之后又没有兵力用来集结反击。缩成一团防守北京,不仅拱手让出河北平原的控制权,还导致河北、河南、山东一带防守空虚。后来皇太极五次入关如入无人之地,正是这种消极防御的恶果。如果明朝真想退缩保守,就应该像朱高炽一样迁都南京,让北京成为燕山防线的支点,也可以有效防止敌人入关。
纵观有明一朝,除太祖,成祖锐意进取,其他皇帝大多保守懦弱,无所作为,进不恢复塞外,退不迁都南京,只要保住了面子,不惜让北京时时刻刻面临威胁。朱瞻基继五征之威,内不改革制度,外不恢复塞外诸卫,在各个战略方向上全面收缩,放弃战略要地,心甘情愿做个缩头乌龟,逗蛐皇帝。不思进取却坚持留在北京,无视蒙古做大,给后世留下一个烂摊子,所谓仁宣之治名不副实,实乃后人的无耻吹捧。
至于以天子守国门来彰显一群不思进取又死要面子的君臣气节,正是宋明之后中国人的思想趋于保守,喜欢用个人道德行为评判国家问题,天子都守了国门居然不以为耻,知耻而后勇,反而大谈仁爱节俭,引以为豪,真是可笑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