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病已是汉武帝什么人(刘病已是明君吗)

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从改名的原因就可以看出他是位明君。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王朝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戾太子刘据的长孙,史皇孙刘进的长子,生母为王翁须。其正式谥号为“孝宣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宣帝”。

两汉400年唯一坐过牢的皇帝,从庶民到皇帝,他仅用了1天时间

西汉时期,对帝王的庙号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并非所有的帝王都有庙号。纵观整个西汉王朝,只有四位最杰出的帝王才拥有庙号,他们分别是汉高祖刘邦(太祖)、汉文帝刘恒(太宗)、汉武帝刘彻(世宗),还有最后一位,就是汉宣帝刘询(中宗)。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他命途多舛,从小在牢狱中长大,他是两汉400年唯一坐过牢的帝王,而且,从庶民到帝王的逆袭,汉宣帝仅仅用了1天的时间,非常传奇。

一、我的爷爷是太子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对外积极扩张,连破强敌,凿空西域;对内独尊儒术,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汉武盛世”。然而,到了汉武帝晚年,爆发了“巫蛊之祸”,让“汉武盛世”蒙上了阴影。

西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65岁的汉武帝听信奸臣江充的谗言,认为太子刘据举兵谋反,最终爆发了“巫蛊之祸”。“巫蛊之祸”结束后,朝廷被重新洗牌,太子刘据和他身后的卫氏家族几乎消亡殆尽,刘据夫妻和他们的三子一女全部遇难,太子生母、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宾客、属官悉数被杀,且无人敢为他们收尸。万幸的是,刘据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因为刚出生不久,躲过了屠刀。

这个孩子只有几个月大,连个名字都没有,嗷嗷待哺中,他对亲人的去世或许还没有感觉。风波之后,这个小家伙就成了一名特殊的政治犯,被关进了监狱。

当时的“监狱长”名叫丙吉,他看这个孩子太可怜,便命两个正在哺乳期的女囚来照顾这个小家伙。但监狱条件恶劣,小家伙多次染病,差点夭折,多亏丙吉多方周旋,最终保住性命,因此,丙吉为小家伙取名为“刘病已”。

有一次,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说长安监狱中有“王气”。汉武帝怕有囚犯将来会夺走汉室江山,因此下令将长安监狱中的囚犯全部处死。丙吉听闻后,亲自拦在刘病已的牢房门口,对前来杀人的士兵说:“无辜者本不该被杀,何况他是曾皇孙呢?”

或许是刘病已命大,丙吉在牢房门口僵持了一夜,最终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

二、我的命途如此多舛

后来,汉武帝对“巫蛊之祸”表达了后悔之意,他将江充满门抄斩,并且修建“思子宫”,用来怀念自己的儿子刘据。汉武帝后来听闻丙吉保护了曾皇孙,感叹说“这是天命”,于是下令释放了刘病已,让他恢复自由。

刘病已被释放后,只有几岁大,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因为刘据一家全部被杀,刘病已无家可归。丙吉先把刘病已送到京兆尹府,可京兆尹不敢接纳刘病已,因为这个孩子身份太特殊,弄不好就是个大麻烦。就这样,刘病已又被送回监狱。丙吉没有办法,只得为刘病已雇来保姆,每月从自己的俸禄拿出部分米、肉给刘病已和保姆。

在历史上,丙吉是一个十分清廉的官吏,如此下来,丙吉压力倍增。

刘病已的爷爷是戾太子刘据,他的奶奶是刘据的妾室史良娣,巫蛊之祸爆发时,刘据和史良娣都已丧命,可史良娣的母亲贞君还在人世。在这个世界上,贞君是除了汉武帝外唯一和刘病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人了。丙吉好不容易打听到贞君的住处,把刘病已送到贞君家中。贞君是刘病已的曾外祖母,已经十分年迈,从此,刘病已有了自己的“家”。

汉武帝在临终之前,对戾太子刘据更加愧疚,他命人重修宗谱,将刘病已的名字加入宗谱,这就意味着,刘病已从此不是罪人之子,他虽然没有爵位,但已经是大汉朝的一位庶民了。

这时,刘病已又遇到了一位贵人,此人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之子张贺。张贺和戾太子刘据关系亲厚,他如同丙吉一样,对刘病已十分关怀,为了培养刘病已,张贺出资请西席教他读书。不仅如此,张贺还曾想把女儿嫁给他,但被张贺的弟弟张世安阻止了。

张贺的弟弟张世安是霍光的亲信,他劝哥哥张贺说:“刘病已身份敏感,能得到庶人的待遇已经是万幸了,为了我们家族安危,你切不可和他谈儿女之事。”

张贺虽然有心,但不能置家族安危于不顾。刘病已毕竟长大成人,张贺想为他谋一桩婚事。于是,张贺替刘病已准备好聘礼,向一位叫许广汉的罪臣提亲,许广汉的女儿,就是许平君。

作为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幼年乃至青少年的人生都是极其苦难的,他的前半部分人生轨迹似乎早已和皇位无缘。他生于东宫,长于监牢,却浪迹于民间。这样的刘病已,和汉朝历代皇帝都不同,也是这样的经历,让刘病已更加懂得民生的疾苦,更加懂得人生百态,这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一代明君的资本。

三、一天之内,庶民逆袭成了皇帝

公元前74年,刘病已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没有留下子嗣。刘弗陵和刘病已虽然差了两辈,但年龄相差不大。刘弗陵是汉武帝指定的接班人,他的去世,让辅政大臣霍光十分纠结。霍光在百般考虑后,决定把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接到长安,扶他继承大统。没想到的是,刘贺想效仿当年的汉文帝,将自己在外藩的全部属官都带到了京城,成立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而作为汉朝第一权臣的霍光,当然不能容忍刘贺的这种行为。于是,在刘贺登基27天后,霍光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为理由,废除了刘贺。

当然,刘贺被废,一部分原因是他挑战了霍光的权威,另一部分原因还是他本人实在太过昏聩。

刘贺可以卷铺盖走人,但大汉不能没有皇帝。最终,霍光选择了一直流落乡野的刘病已为下一任皇帝。

霍光为何要选刘病已当皇帝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丙吉的推荐。丙吉当众推荐刘病已,说刘病已虽然成长在外,但他是戾太子刘据唯一的血脉,而且,刘病已读书知礼,一表人才。

第二,刘病已是卫氏后人。刘病已是卫子夫的曾孙,而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刘病已和霍去病同属“卫霍家族”,血缘上相对比较亲近。

第三,刘病已没有羽翼。刘病已乃一介庶民,孑然一身,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对于霍光来说,比较好控制。

于是,霍光以上官太后的名义召刘病已入宫,刘病已入宫后,立即被封为阳武侯。从庶民被封为诸侯,这是为了给他一个相对合理的身份。然后,在百官面前,刘病已正式接过玉玺,登基为帝。

从庶民变为诸侯,再从诸侯变为皇帝,刘病已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样的逆袭,千古未有。

四、故剑情深,明君和权臣注定不能共存

历史必须承认,没有霍光,就不会有汉宣帝。反之,有了汉宣帝,就不可能还存在霍光。

霍光作为汉武帝的托孤重臣,权势熏天,朝野上下耳目众多。刘病已新主登基,势单力薄,但刘病已也不会任由霍光摆布,他隐忍了6年时间,这6年里,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由霍光做主,而刘病已则只顾做一些礼节性的工作。

但刘病已做的礼节性工作也是有的放矢的,例如,他为汉武帝立庙,为祖父刘据平反,大肆宣扬汉武帝的功劳。当时的经学大家夏侯胜认为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导致天下虚耗,不应该为汉武帝立庙,但汉宣帝坚持如此。

霍光认为,刘病已坚持为汉武帝立庙,不过是表达自己的仁孝之心。其实,刘病已这样做,意在向天下说明自己的正统性,以积攒自己和霍光对抗的政治资本。

刘病已为了拉拢人心,大肆分封宗室和外戚,早在汉武帝时汉朝已经实行推恩令,汉宣帝一改常态,一次性封了20多个公侯。例如,汉武帝之子刘胥早年曾觊觎皇位,刘病已登基后,不计前嫌,立即加封刘胥的子孙为王侯,刘胥感激涕零,从此对刘病已忠心耿耿。

霍光本有意将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许配给刘病已为皇后,刘病已寸步不让,在朝堂上,刘病已对大臣们说:“朕昔日贫贱时曾有一把宝剑,后来不慎丢失。现在这把剑应该已经陈旧,但毕竟是我心爱之物,希望你们能帮朕找回来!”

大臣们都不是傻子,他们知道皇帝陛下不是要找宝剑,而是要立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于是,大家纷纷上书称赞许平君德行出众,建议立为皇后。最终,刘病已如愿了。

遗憾的是,许平君被立为皇后没多久,就死了。具体死因是生孩子时难产虚弱而死。多年以后,霍光倒台,人们才知道,原来是霍光之妻瞒着霍光,私下里趁许平君分娩时下毒,导致许平君英年早逝。

刘病已一边拉拢大臣,一边分化霍光的势力,张汤的次子张安世本是霍光的死党,只是张安世的三个儿子并未得到霍光的重用。刘病已瞅准机会,一次性给张安世的三个儿子分别任命为中郎将和侍中,张安世感恩戴德,从此脱离霍光,效忠于刘病已。

在刘病已拉拢、分化下,霍光在朝堂上的势力大减。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刘病已给了霍光高规格的葬礼,承认了霍光的功劳,但对霍氏家族,刘病已仍要打压。

平心而论,霍光虽然身为权臣,但在西汉历史上,霍光是有极大贡献的。因此,十五年后,汉宣帝命人在麒麟阁绘制11位功臣画像,霍光虽然被灭族,但他仍然位列第一位。可见,在汉宣帝心中,他不需要一个活着的霍光,但他需要一个死去的霍光。

五、28年中兴路

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国库空虚。汉昭帝在位13年,霍光大权在握,虽然政治平稳,但国力仍然孱弱。汉宣帝登基以来,他一方面延续霍光制定的基本国策,又加以改善民生,与民休息。对外设立西域都护府,平定匈奴和西羌,对内重视农商,减免赋税,长安城的米价一度低至5文钱一石,不到汉武帝晚年的五分之一。

汉宣帝连续七次下令征召天下人才,注重从底层选拔官吏。这一时期,汉朝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官吏,例如,洛阳太守韩延寿、京兆尹赵广汉、颍川太守黄霸等最初都是小吏出身,因为政绩突出了,被汉宣帝逐渐提拔,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另外,因为汉宣帝名叫刘病已,古代人们要避讳皇帝之名,而“病已”这两个字又非常常用,汉宣帝为了不给百姓造成困扰,主动改名为刘洵。并且将因触讳而获罪的人全部赦免。

中国封建历史,不仅仅只有王侯将相,真正要评论一个时代,主要还是要看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汉宣帝时期,汉朝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从这一角度来说,汉宣帝奋斗了28年,实现了“孝宣中兴”,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汉宣帝刘病已43岁病逝,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坚持“王道”和“霸道”并用,也曾提倡用严酷的手段治理,这也是他最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整体而言,汉宣帝是一位优秀的君主。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评价汉宣帝:

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

刘向认为,汉宣帝时期政治清明,河清海晏,天下富足,其实已经超过了汉文帝时期。汉朝有两个平民天子,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汉宣帝刘病已,历史攘攘,平民皇帝不容小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