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昧(佛教用语),三昧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2、“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三昧真火炼成了火眼金睛,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三昧一词也经常被使用。
有人也许会问:三昧是哪三个“昧”呢?
其实三昧并没有所谓的三个“昧”。三昧这个词来自梵语的音译,也可以译作三摩地,也就是说,三昧和三摩地是一个词的不同音译。三字与三藐三菩提的“三”一样,不是数字意义上的“三”,而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正。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那么,三昧是什么意思呢?三昧其实就是正定、正受。
关于三昧这个词,早在宋代时就已经经常被误用。比如,宋代人王日休就说:“世人不知此理,乃谓三昧为妙趣之意,故以善于点茶者,谓得点茶三昧;善于简牍者,谓得简牍三昧,此皆不知出处,妄为此说也。”直到现在,我们也经常在误用三昧这个词,比如说得其中三昧,意思是得到其中的奥秘,其中的诀窍,其中的真谛。其实,三昧的本义是定,而且是正定;因为正定,所以有正受,接受到正确的信息。
“定”这个字很有意思,自古至今,除了更加规范化之外,字形基本没有变化,都是一只脚放在一间屋子里。这只脚是走到这里停住的脚。停住在哪里?停在房子里。这个房子是什么地方?这个房子就是我们心灵层面的家,就是我们的归宿。
在佛教中“定”和“禅”紧密联系在一起。禅定为六度之一。禅定排在六度中的第五,再往前跨一步,就到了般若。到了般若度,就踏上了彼岸的土地,因此,禅定离彼岸只剩一步之遥。那么,什么叫定?什么叫禅定呢?我们看《大乘义章》《顿悟入道要门论》《坛经·定慧品》如何解读的。
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定。(大乘义章十三)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顿悟入道要门论)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坛经·定慧品)
意思就是心住在某一处,以此是内心摆脱乱的状态。如上所说,“定”的字形,就是把脚步框在一个空间内,停止在那里不动。这是一个应付心境散乱的有效的办法。如同一潭池水,因为风浪或者其他外力的介入,池水被搅动,池水因此而浑浊,不再清澈。如果这时候,你能让风浪停住,或者让其他外力停住,慢慢的,水中的泥沙沉积,池水就会重新恢复到清澈的状态。
但是,如何才是禅定呢?《金刚经》中一再说,要无所住,如果住心于一处,难免会住心于相。所以,光有内不乱还不行,还要做到外离相。所以,六祖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先是住心一处,然后无所住,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没有长时间的修行积累,不可能真正体悟到禅定的境界。《顿悟入道要门论》说:“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这种境界即使是对有深厚修行的人也不是一件易事。
据说有这么一个公案,或许许多人都很熟悉。当年苏东坡在瓜州任职,与隔江相望的金山寺佛印禅师来往很多。苏东坡整日持修佛法,自以为已经悟得定境,随手写了一首著名的偈颂:
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完之后,暗自得意,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佛印不发一言,在他的诗偈上连写了两个“放屁”,让来人带回。
苏东坡看了佛印的批语恼羞成怒,亲自过江问罪。佛印早等在岸边。苏东坡见到佛印,劈头盖脸问他为什么如此蔑视自己的修行。佛印哈哈大笑,回答他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两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
那么,这个定有什么用呢?六祖认为,定可以生慧。因此,《坛经》中的《定慧品》把定和慧放在一起。六祖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定和慧就像灯和光的关系,定就是灯,慧就是光。有了灯,才会有光。而这个慧不是普通的光,也就是说,不是普通的智慧。这个光就是佛光,这个智慧就是般若的终极智慧。这个能发光的灯,这个能生慧的定,就是三摩地,就是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