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是56个民族之一吗(简介)

毛南族属于56个民族之一。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文。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地带等地,其余散居在环江县内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

族称

广西毛南族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译成汉语即是“毛南人”的意思。壮族人对毛南族的称呼是“布南”、“稳毛南”等,译意也是“毛南人”。

“毛南”之称源自地名,最初见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该书称:“自融(州)稍西南有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这些地方包括了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南丹县,以及紧邻的贵州荔波县境。“茅滩”又写作“茆滩”,当时“三南”地区被称为“茅滩”,谓此地人“茅滩蛮”。尔后的汉文古籍、碑文亦有用同音异字“冒南”、“毛难”、“毛南”之类记载该地区及其行政单位名称。如元明时代称“茆滩团”、“茆滩堡”等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毛南人立有《谭家世谱》,碑文中开始出现“毛难土苗地方”、“毛难甲”,“来毛难安处”的记载,此乃毛南族名称的正式出现。

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正式确定毛南族为单一民族,称为“毛难族”。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意见,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贵州的毛南族自称“哎绕”、“印吞”、“哎吞”等,也是“本地人”、“自己人”之意。其他民族则称他们为“偒僙”或“佯僙”等,1990年7月27日才正式确认为“毛南族”。

历史

据毛南族大姓谭姓家谱载,始祖谭三孝在明嘉靖(16世纪中叶)年间从湖南省常德府武陵县辗转迁来毛难土苗地方,与当地人通婚,繁衍生息而形成民族共同体。

对于毛南族的族源,史料记载较少,方志碑文族谱记载亦不详。一般认为毛南族与布依族、仫佬族、仡佬族等南方民族有渊源关系,都是由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

殷商时期,百越人就活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毛南族是由秦汉以前的“骆越人”,隋唐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宋元时期,部分僚人与侗水语支诸民族被统称为“伶人”。《广西通志·诸蛮》载:宋高宗绍兴时,“安抚使吕愿中诱降诸蛮伶、侬、僚、侗之属三十一种,得州二十七,县一百二十五,寨四十,峒一百七十九”。伶、侬、僚、侗这些山地民族归顺后相互交流融合。明清时由“伶人”之一支“苦亻卖 伶”同其他民族在环江三南地区融合形成毛南族,在贵州则称“佯僙”[yáng guāng]人。

文化

  • 信仰

毛南族信仰多神。明末之前,毛南族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后来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鬼师、道士、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统属不同,分工明确,专门从事法事并收取一定报酬。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称为“博套”,也即“武教”,又叫“师公”或“鬼师”。

许愿和还愿是毛南人最主要、最普遍的集体宗教活动。毛南族凡有事都要事先起愿,一般小愿自己在神明前声明就行了。如果能如愿以偿,就要按所许的愿来还愿。毛南话称“还愿”为“肥套”,是向万岁娘娘求子和向其他神祈求出入平安、人丁兴旺,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的还愿活动。还愿活动分“黄筵”和“红筵”两种,“黄筵”是单家独户向神祈求的小范围祭祀活动,而“红筵”则规模比较大、仪式繁多。除请师公来跳神舞外,还要杀鸡、鸭、牛、猪等18头牲畜作祭品,如果这一代没做,下一代要偿还,所用祭品要翻倍,法事时间更长。

饮食

毛南族的食粮以大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他们的饮食习俗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百味用酸”。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都是待客的传统佳肴。酸类食品很多,尤以“毛南三酸”最有名,亦即毛南人自称的“腩醒”、“索发”、“瓮煨”。“腩醒”就是把猪、牛肉切成薄片,拌用生盐腌透,放置两三天等水份干后,将适量的香糯米蒸熟成饭,尔后放在簸箕里凉冷,与切好的肉片揉搓均匀,放在坛里压紧密封。在坛里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用“腩醒”待客,是毛南人热情至深的标志。“索发”是一种酸味特异的螺蛳汤。其制作方法是把洗干净的钉螺用猪油干炒,待透熟发香后,趁热倒入坛里密封三个月后再揭盖吃用。“瓮煨”是一种盐水酸菜坛。用来腌制各种蔬菜,如萝卜、豆角、黄瓜、生姜、辣椒等,这种酸菜坛可以防止瓜果蔬菜放久变坏。

毛南人除了以米煮成饭、粥外,日常还喜欢用主粮或杂粮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毛南饭”、“糯米糍粑”、“甜红薯”等。饮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办喜事、丧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用大米、玉米、红薯、南瓜等酿白酒,酒的度数不高,一般在20度左右。毛南族成年男子大都吸烟,但都抽本地产的旱烟叶,很少用外地烟。

礼节

毛南族人传统的人生礼仪也很有特点。妇女在怀孕期间,家里人就会请师公来祭祀鬼神以解脱灾难,叫“祭解”,好让孕妇能够安全度过孕期,胎儿顺利出生。“祭解”有七种方式:血盘解、血罗解、落井解、半路解、七井关、平头杀解、七令关刀。孩子出生后,还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如办“三早会”、“卖猫月”、“肥固几”等。“卖猫月”毛南话叫“别年猫”,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33天举行,就是母亲产后的第一次串门。要串哪一家,先向对方预告,让对方有所准备,以便回赠一些礼品。老人说:回赠礼品,以后孩子才不咬衣角和手指。“肥固几”是仅次于婚宴的一次较大规模喜宴。多在孩子满五、六个月时举办,也有的孩子满一周岁时举办,很少超过两周岁才举办。届时,主家的亲戚朋友都送礼包祝贺,外婆家的亲戚、房族都赠送背带、被单等物。

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之为“倒马”。“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过去毛南人认为,人老体弱多病,吃了“百家米”就会早日恢复健康,延年长寿。“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添粮补寿”仪式。这种活动一般放在重阳节举行。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赶圩“讨粮补寿”。到了赶圩日,老人先准备好一些零碎钱,上街到米粮行沿摊讨米。老人来到米摊前,先向卖主讨话说:“我向你讨要一点米,可以吗?”卖主见老人家来讨米,知道是“添粮补寿”用的,也乐意献“粮”。老人自己抓上一把米,然后向米箩里丢下几分零碎钱,表示酬谢。讨了几十摊,约得三四斤米就可以了。讨来的这些米,回家后专门给老人吃用,直至吃完为止。这样讨米只赶一圩,吃完了如果身体还没有恢复健康,仍要办酒席举行“添粮补寿”仪式,请亲戚朋友来“送粮补寿”。这种习俗体现了毛南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直到现在还流行。

雕刻

毛南族的雕刻很有名。

在异彩纷呈的石雕艺术中,石墓的雕饰最有特色。如今存留在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这里是毛南族祖先的“陵园”,有大小古墓700多座,毛南族的始祖谭三孝就葬在这里。这些墓全用大块大理石砌成,墓碑、拱门、石柱矗立,在上面雕刻有刀笔浑圆、凝重工整的楷体书联、墓志以及精致优美、多姿多彩的故事图案。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跃马扬鞭、姜太公江边垂钓、儒生寒窗苦读,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古墓群就像一座楼阁更迭的古城,是毛南山乡的艺术宝库之一。

作为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毛南族古墓群已经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习俗

节日

毛南族和邻近的壮、汉族有共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还有自己独特的庙节——分龙节。即使和壮、汉族过共同的节日,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贵州毛南族过春节的主要活动有除夕之夜的“火把节”。广西毛南族有“放鸟飞”的习俗。春节来临前,广西毛南族人就将采集来的藤叶精心编织百鸟。编成的燕子、山鸡、鸬鹚、画眉等都是栩栩如生的精美艺术品。除夕清早,各家主妇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还拌上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然后上锅蒸或煮熟。煮熟后把“百鸟” 提耳穿起来,吊挂在整根的甘蔗上,间隔均匀地一字摆开,架挂在堂屋香火前。孩子们嗅到百鸟的香味,等不得它们变凉,就央求着母亲给自己一只。于是,孩子们拿着烫手的百鸟糯粑,炫耀地满村子疯跑,在相互追逐嬉戏中比较谁的鸟儿更美,看谁家的鸟儿品种繁多,香味扑鼻;谁家的鸟儿精巧欲飞,引颈竞啼。

掌灯时分,主妇们把串着百鸟的甘蔗横挂在堂屋正中的香火堂前,让百鸟面向大门尾朝壁,祈祝百鸟啄食害虫,保护农作物丰收。初生小孩的年轻母亲这天专程回娘家为小孩领鸟,期望孩子们像百鸟一样伶俐可爱。这种点缀生活的独特民间美展,从除夕一直到元宵节。元宵这一天,人们砍断甜甘蔗,再煮百鸟群,晚餐用百鸟当饭,以果汁解腻,这就是韵味无穷的“放鸟飞”。

“分龙节”是广西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进行。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或“五月庙节”。过节的日期因村而异,以铁坳为界,上南、中南乡定在自农历夏至算起的第一个亥日,下南乡村寨则定在自夏至算起的第一个辰日。毛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气象经验和宗教观念,认为每年夏至后第一个辰日前后,降雨量有明显的不同,前时雨水均匀正常,后时则时雨时旱,容易出现旱灾,这是由于天上的“龙”布雨不均匀所造成的。要保证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平安,就要祭神拜祖。过分龙节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祭祀神灵与祖先都在三界公庙举行,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有时候还跳毛南傩舞,傩舞融歌、舞、戏、面具为一体,人们头戴木面,在打击乐伴奏下翩翩起舞。现在还进行一系列的民间文体活动,如对歌、踢踺子、爬杆、同顶、同拚等。

贵州和广西的毛南族都过端午节,但节日的内容和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毛南人身处崇山峻岭中,树木丛生,植被茂盛,中草药丰富。他们认为端午节这天采集回来的中草药药力最强。把采回来的草药放在锅里煮,用草药水给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种皮肤病。每年到了端午,毛南人男女分工明确,男的上山找草药,女的在家做糍粑。这种糯粑的原料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大米与糯米的混合)磨成浆,滤去过多的水份后,做成团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老人说吃了这种糯粑可防病疫。有钱的大户,这天还要吃蛇餐,买来扁头风和过山风等毒蛇,到屋外用鼎锅煨,加上草药。老人说这天吃了蛇肉蛇汤,就不会生疮、患风湿和其他癣病。各家各户还采来枫树枝插于大门边,以驱除各种妖风毒气。贵州毛南族还利用这个节日聚会唱歌,各寨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婚恋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毛南族青年男女有唱歌恋爱的自由,但婚姻大事主要还是由父母作主,从相亲、定亲到举行婚礼都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毛南人的婚礼既繁琐又别致,别有一番风趣。

毛南族的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女婚礼”规模较小,送的彩礼不多,程序也比较简单,是平常农家办的婚礼。“男婚礼”规模较大,送的礼品名目繁多,迎亲队伍也比较庞大,它除了包含“女婚礼”的全部程序外,还有许多讲排场、讲阔气的场面,富裕的大户人家才办得起。有“不落夫家”的婚俗,婚礼办完后新婚媳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再由夫家接回,生孩子以后才长久安居夫家

丧葬

毛南人死后实行土葬,请师公 “念经送葬”。尤其是老人的葬礼一般都十分隆重庄严,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才下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