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泉州通淮关岳庙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铸造的文物大钟一座,为此,庙内信众捐赠铸造新铜钟,以更换古钟,这座古钟得以被收藏展览,供人们近距离参观。
钟声洪亮,钟身铭文清晰可见……近期,泉州通淮关岳庙在例行检查中,意外发现一座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铸造的文物大钟,距今已有418年历史,这是泉州通淮关岳庙现存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珍贵文物。
“这座古钟一直都在使用,每逢初一、十五,庙里都会钟鼓齐鸣,但由于钟身铭文部分长年面向墙壁才‘隐藏’至今。”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董事长陈庆元介绍,发现古钟后,他们立即邀请泉州本地文物专家考证,发现该钟与2018年12月版《泉州通淮关岳庙庙志》中记载的“关壮缪侯庙钟”年代信息高度吻合,基本可以确认该钟即为史书中所记载的古钟。
据介绍,该钟为铁铸钟,通高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5厘米,重约350公斤,虽历时年代久远,因一直悬挂于泉州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房梁,未经风吹雨淋及日晒,整体保存良好。古钟正面铭文“在城迎春门 关王庙钟 万历三十二年 三月吉日立”,字样清晰可见。
经考证,铭文中的“迎春门”为泉州古城门之一,位于涂门水关附近,据万历《泉州府志·卷之四·规制志上·地池》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守卫泉州的知府熊汝达在德济门发生火灾后,重建了德济门,并将通淮门改名为迎春门,南熏门改为通津门,其他各门仍旧保留原名。彼时通淮关岳庙已存在于现址,称“关王庙”,该钟为通淮关岳庙原有无疑。
据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查证,明代李光缙在其名著《景璧集》之卷八《碑记》中记载,其曾为关王庙大钟撰写碑文,碑文讲述三国时期“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福建省文物鉴定组成员陈鹏表示,李光缙碑文记载中“庙故无钟”,从中可知这是庙中的第一口钟,且体量较常见铁钟大。古钟的重现与李光缙《关壮缪侯庙钟记》实现文物与文献的互相印证,并为通淮门曾名迎春门的史料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
陈庆元表示,古钟与泉州通淮关岳庙一同跨越4个多世纪,每逢岁时节庆及重要事件都以鸣钟为示,时至今日,依然钟声洪亮,余音绕梁。正如李光缙所言“予所谓鸣,侯之心者也”,声声都是关帝精神之展现。目前,古钟收藏于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供信众瞻仰观赏。
一直以来,泉州通淮关岳庙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关岳精神,今年7月,泉州通淮关岳庙发起“五大关庙文化朝圣之旅”,活动将于11月从泉州通淮关岳庙启程,途经福建东山、山西运城、河南洛阳、湖北当阳等处,开启五大关庙文化朝圣之旅,这是中国国内关庙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首例。(鲤城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