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指的是最出名的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 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在远古时代,中国东方的民族称为夷,西方的民族称为戎,南方的民族称为蛮,北方的民族称为狄。这就是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是商,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就是纣。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并且勇力过人。他早年曾亲自率兵东征,与东夷进行了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在军事上指挥有方,在作战中屡战屡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扩大了商朝的疆土,获得了大批战俘与奴隶,同时也逐渐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与长江流域。然而,由于他的残暴腐败,横征暴敛,事情迅速发生了变化,最后使商王朝亡在他的手里。
在平定东夷的长期战争中,消耗很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纣王根本不顾人民死活,一味贪图享受,腐败却日盛一日。纣王如此腐败,惨无人道,人民反抗情绪日强。
商朝江河日下之时,在它西边的一个部落却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与商纣王相反,当时周的国王周文王,禁止酗酒打猎,糟蹋庄稼;实行“裕民”政策,鼓励百姓劳动致富。周文王勤劳俭朴,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劳动,了解农夫的辛苦。这与腐化残暴的纣王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西周日益兴盛,文王决定讨伐商纣。他感到缺少有才干的人来帮他指挥作战,管理国家,就暗中留意物色。
有一天,来到渭水之滨,看到一个老头儿正在那儿垂钓,大队人马经过,老头儿只当没看见,仍旧钓他的鱼。文王感到奇怪,就下车与老头闲聊起来。老者名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他本来姓姜,所以也叫姜尚。实际上他是一个精通兵法与治国大道的人。吕尚与文王纵谈天下大势,口若悬河,对治国要领,提出“三常”之说:“一日群以举贤为常,二日官以任贤为常,三日士以敬贤为常。”总之,是要重视人才,启用人才,才能富国强兵。文王听了高兴地说:“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您久矣!”因为吕尚是文王祖父太公所盼望的人,于是人们称他为“太公望”;又因为他本姓姜,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姜太公”。这个故事,民间还传出一段佳话。据说姜太公因不满纣王的统治,隐居在渭水河边,常用无饵的直钩在水面三尺以上钓鱼,说:“负命者上钓来!”有人取笑他,他却说:“短竿长线守礌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俗语的来历。
文王访贤,启用姜尚;渭水垂钓,太公得志。自此,姜太公帮助周文王治理国家,打败西戎,消灭了附近几个敌国,把势力扩展到长江汉水流域,教化南蛮,取得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对商纣都城朝歌展开进逼之势。
但不久周文王因病逝世,大业未成身先死,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了王位。武王拜吕尚为国师。一日,武王向姜太公问奖勤罚懒、令行禁止之道,姜尚回答说:“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一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得者,令人;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止;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武王心领神会,奖惩分明,精心治国,周朝更加壮大,灭商之势已成。
武王九年,周兵开到孟津,天下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武王在大会上发表了声讨纣王的檄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会”。姜太公对武王说:“办任何事情,先行后谋者败,先谋后行者成;天意都要给你你不取,反而要受灾祸;时候到了你不办,反而要遭殃。”武王听了,决意兴兵伐纣。
武王十一年,武王命姜太公为元帅,统领兵车三百乘,虎贲(冲锋兵、猛士)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出兵东进。在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武王召开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听信妇言、不祭祖宗、不任亲族、招集四方罪人与逃奴等罪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此举激起军民共愤,号召各路诸侯同仇敌忾,共同灭纣。
西周及各路诸侯陈兵于牧野,吸引商军出都作战。果然,纣王听到消息,立即亲领七十万人马,到牧野迎战。他想,七十万人还打不过五万吗?但是,七十万商军中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压迫和虐待,早就想造反了。当姜太公自作前锋,亲自率领虎贲和兵车冲击商军时,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阵前倒戈,掉转矛头,跟周军一起攻打商军。商军一下子土崩瓦解,姜太公指挥周军乘胜前进,一直攻入商都朝歌。
纣王见大势已去,惶惶登上鹿台,放了一把火,蒙衣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