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多反而显得傻

读书太多反倒显得傻是因为误把“看见”与“思考”混为了一谈。无论从书中看到了多远的世界,无论书中的世界是虚影还是实相,那都不过是我们看到的一样东西。
看是一个动词,是我们向外的一个动作,看到的图像反射回来,呈现在我们的大脑。而思考则不然,思考是向内的。当图像、文字呈现在大脑中之后,我们通过思考,将原始的文本进行吸纳和整合并添加自己的想法,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国内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的一篇报告中显示,去年我国人均阅读7.99本书,其中纸质书占有4.67本、电子书3.32本。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实际上中国人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很多国家,邻近的日本每人年平均阅读量40本,法国人20本,犹太人更是有64本之多。

在很多人看来读书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从宝宝出生开始家长就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教孩子读书,最简单的看图识物是宝宝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再大一些家长会给孩子读一些睡前读物,接着就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人从生下来开始之后的二十多年都没有离开过书本。可关于读书是不是有用,显然使很多人感到困惑。

王蒙先生也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为什么读书读太多反倒显得傻?”在他看来,中国的现实决定了书本与现实是有差距的,重要的是找准书本和现实的平衡点。

王蒙先生实在是一个通透的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读书、读死书显然不是正确的读书方式,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书读得透彻。

有人回答读书无用论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西安是一座千年的古城,你不了解这座城背后的历史你来到西安,看到秦始皇陵看到华清池只能够感叹景色好美或是觉得枯燥无趣,但如果你读过《秦俑两千年》,再看这些泥做的人,你才能懂得这些泥人都带有历史的印记,是有温度的。

同样,如果你曾经读过杜甫的那一首《长恨歌》,再看到华清池里的几个温泉池时,也不会觉得无趣,而是对书中描绘的虚无缥缈的场景有了实实在在的感觉。

读书不是功利性地阅读

很多人想把读书的数量和获得的知识划上等号,认为读一本书就能多掌握一项技能,多获得一些人生经验。但这部分人不知道的是,人一生中阅读的大部分书并不能带来直接的价值。比如当读《简爱》,虽不能期望读完这一本书就能够学会如何去爱人,但能从中知道正确爱一个人时自己该有的样子。

钱钟书先生是一个书痴,他们一家人都酷爱读书,家中收藏的书籍能摆满整整一个房间,即使如此他仍然会和自己的女儿为一本书争风吃醋。要说读书给钱钟书先生带来了什么功利性的东西,那聊胜于无。反而因为读书人的清高,钱钟书先生拒绝了诸多身外之物。

不能说功利性地阅读不好,只是功利性阅读反而丢失了最初读书的意义。正确的读书应该是像钱钟书先生一样把读书当作一样爱好,他读书的时候是放松的、愉悦的,整个人从内而外散发着儒者的光辉,他以读书为乐,读书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

反之功利性地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仅在乎读书的量,期望读完一本书自我能得到质的飞跃,个人精神得到升华,一旦结果与当时期望的相反,此人就会失望透顶,产生沮丧的情绪。

读书本该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如果为读书加上一些它承载不了的砝码,读书就会变得痛苦无比。读书就应该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秦始皇焚书坑儒旨在控制人们的读物达到控制民众精神的目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成零碎的小块,纸质书籍不再是人们的主要读物,一些短视频、电子书走入千家万户。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是捧着一本书去细细地品味,研读。而是通过看一个短视频,看一组科普图片,来获得一些浅显的知识。

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知识消耗掉了人们的耐心,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多人时常会觉得即使他读了这么多书,实际上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会死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变傻,这也正印证了王蒙先生所说的读书太多反倒显得傻。

现代人少了静下来的能力,缺失的是沉浸式阅读,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这本书更深层次的东西。有的人一生只读几十本书,但他能从经商类书籍中了解财富的意义,在关于生命的书中知道生与死的界限,这就足矣。

读书在于读懂读通透,将前人的智慧和当下的情况两相结合,这本书中所阐述的人生道理或是痛苦经历,都将化为你之后生活的指南。读书是透过皮肉看骨血,是透过文字感精神。

模式化读书不可取

王蒙先生认为一些读书人,读太多书反而显得傻。他是在否定读书的作用吗?当然不是,他只是提出这一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佛家有一个字“悟”,讲的是人想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当“悟”透了,整个人会有飘飘然羽化升仙之感,在这里同样适用,第一遍读书可能会掌握本书的大致脉络,故事的发生发展;第二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书中人物的关系,他们主要的矛盾冲突;到了第三遍,就能深入挖掘这些人背后的人性,全书启示了什么和讽刺了什么。

“悟”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读书的过程也是“悟”的过程,当“悟”懂第一层,能获得的是事件的表面,当悟懂第二层第三层时它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你以后面对生活的态度。

读书太多反而显得傻,其实是指只会模式化读书的人。他们仅仅是完成了读书的这一动作,缺少了“悟”的过程。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真正理解感悟到书本所要传递的东西。

梁文道先生曾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理解这个世界有多么复杂。”读书可能很快会忘记里面所讲的内容,就跟人从小吃饭一样,虽然大部分吃下去的东西都离开了身体,但留下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陪伴我们的存在。

如果你想认真读一本本书,不需要翻来覆去地读好多遍,只需要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区域,然后边读边思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会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不容易让人产生迷茫的情绪。

在少部分人的眼中,读书实在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沉浸在书中的时候可以不理外界的纷纷扰扰,个体就是仅仅是自己,如此而已。不是某人的丈夫妻子,不是父母的孩子,他可以畅游在其中,是灵魂的畅游。希望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能学会正确读书,让它成为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