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指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辩的现象。当时学术派别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著书立说,游说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于王道式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春秋战国之际,正是我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周朝宗室衰微,无力驾驭诸侯,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天下纷争四起,同时社会上新的阶层出现,造成社会局面空前复杂。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具有不同主张的学者和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集团的利益与要求,以及本人的思想见解,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对宇宙万物,作出自成体系的解释和主张。
由于当时尚未进入封建大一统时期,统治者无力对社会思想强行钳制和约束,人们在思想与言论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遂有众多思想家发扬己意,任意挥洒,纵论天下,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互相辩论,争雄逞强之势蔚然成风,即后世所称的“百家争鸣”。
《汉书•艺文志》中,将诸子百家著作学说归结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将小说家排除在外。
“百家争鸣”时代所阐发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我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儒道两家尤为渊源流长,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儒道两家的文化精髓,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