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揭示了道理有:
1、从共叔段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不能肆无忌惮,不能贪得无厌。
2、从武姜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不能只凭个人好恶办事。
3、从郑庄公的角度来说,对家人要及时教育,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郑伯克段于鄢》是《古文观止》中的首篇,也是名篇。故事好,道理深,看了一些评述,倒是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解一篇文章,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渐进什么?
- 对文章本身文义的理解。左传的文笔,真是不许粗心人一字等闲放过;
- 对整篇著作,也就是左传的阅读和理解。可以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和生平,左传的文法,时代背景,来龙去脉等;
- 周边著作的阅读和理解。比如,看了诗经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就会对共叔“厚将得众”的情况有更深切生动的体会。
- 自己人生阅历的逐步提高。随着阅历的增长,对文章的消化和认知能力也会增加,不会做出简单的“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天真论断。——须知,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并不就是说他模式化、简单化。
-------------------------------------------------------------------------------------------
既然是过程,就不会有一个最终、全面、完美版的回答,只能说是我自己当前的一些认知和理解:
在文章里面,人物各有性格,但并不能简单的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是小孩子的判断标准啊,十八岁以后咱们再论人,就应该问“ta是怎样的人?”而不是“ta是好人还是坏人”。
人出生,就具备了自身的地位、角色和利益,为了地位和利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是而已。
郑庄公是长兄、长子、国君,母亲不喜欢自己,喜欢老二,大抵妇人爱少子,也是通病了。但偏爱可以,帮着老二谋夺老大的君位,这就过了。庄公的应对办法是什么?不进行正面冲突,在保全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逐步退让,然后寻找机会,一击取胜。站在国君的角度,做得非常不错了。
从儒家的角度,当然是希望国君能把母亲和弟弟教育好,一家子和和睦睦,老吾老幼吾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个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在那个角度,那个位置,怕是说不清道不明。试想一下:
“母亲,您别偏爱老二,您也要疼疼我啊!”
“我怎么不疼爱你了?哪有儿子这样诽谤母亲的,你亲弟弟你不疼,还说我偏爱他,你是怎么当哥哥的,可怜我孤苦伶仃,老头子在天之灵你看看啊,寤生他是要逼死我和二段子啊,段子你过来,收拾一下,我们娘俩走!!”
红楼梦里面,贾赦用笑话说贾母偏心,贾母“半日”笑道: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听说,自知出言冒撞,引贾母疑心了,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里面这个“半日”才笑,大家试想一下,笑之前这半日是什么表情……
三个人的纠葛,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家庭纷争,上升到了政治斗争的高度。而政治斗争,讲究的是有理有利有节。从这个角度来说,郑庄公很不错,先逐步退让,不起激烈冲突,获胜后也没有穷追其弟,和母亲闹翻后,也找机会和好。从一个国君的角度去衡量,这就是有道明君了。
历史上的郑庄公也的确如此,郑国是在他执政期间兴盛起来的,左传开篇的部分,几乎都是郑国的辉煌。他有衷心拥护自己的文武班子,其中包括文中涉及的颍考叔、祭仲、公子吕等。站在现在的立场上,说他阴毒虚伪,毋宁说是老谋深算,以静制动。只不过打赢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克”字其实是对其隐晦的批评,但要说是彻底地否定了这个人,我觉得也未免低估了夫子的智商。运用政治智慧,维持了政局的平稳,总体上还是要肯定的。
郑伯战胜后,和姜氏说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有一种取胜后淋漓尽致的快意,也有对之前母亲和弟弟勾结推翻自己的愤懑,在情绪爆发的一刻,自然会冲口而出,不留后路,所以“继而悔之”。为什么悔?除了亲情的缘故,政治上也有考虑。这一断绝,就将自己置身在“不孝”的地位上,而“圣朝以孝治天下”,是历代都标榜的,国君放逐其母,还公开发誓不相见,对国家和自己都是不利的,庄公不傻。
做领导好就好在这里,懂事的臣子自然会给自己台阶下,这不颍考叔就来了,正好借题发挥,就坡下驴。中国人的变通,好就好在这里,坏也就坏在这里。好就好在规则总能根据需要来变通,甚至180度转向,坏就坏在再好的制度和规则也会被潜规则给破坏的荡然无存。一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就被“大隧相见”的办法给轻松解决了。母子见面,自然有感情的迸发,说完全是统治阶层的虚伪,这也太扯蛋了,再不亲的母子,也总归有感情。
老话说“家和万事兴”,这个“和”,如果不能达到内心的和睦,那么维持一个表面的和睦,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人与人之间,可以不成为好友,但最重要的是不成为敌人。维持一个表面的和睦,就有进行沟通商洽的机会。话不能说死,事不能做绝。母子和好,对政局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
最后再说共叔段,在文中,似乎就是个官二代,二世祖,整天游荡无脑的小白脸。但是在诗经《大叔于田》中,对他的描述,那是俊美倜傥,武艺超群的偶像级人物。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文中叔段可以“袒裼暴虎”,还献给庄公,庄公还告诫弟弟要小心,不要让老虎伤了你。真是一派兄弟和睦,互敬互爱。再看《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洵美且武,是时人对叔段的赞美,又有颜值又有武力值,还是国君之弟,手掌实权,所以子封才担心其“厚将得众”。
庄公的步步退让没有让叔段适可而止,或者警惕,而我觉得,庄公很可能在他身边安排了细作,所以他的举动才会被庄公及时得知,所以:公闻其期,曰:“可矣!”真是千古好文,两个字就把庄公憋屈、激动、决断的神情描摹如画,汉书可以下酒,左传读至此,亦当浮一大白。
我们经常说每临大事有静气,说谋定而后动,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能不说叔段和姜氏也是蓄谋已久,但面对庄公这种老油条,真就不够看了。
读赏析,每当看到说庄公阴险狠毒,总觉得编者智商堪忧,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说他老谋深算,深沉果决,觉得深得我心。
最后,难得甄嬛传,最后把这段文字拿出来说事,也算是善学善用了。
读书,开始读的是文字,后来读得是智慧人心,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