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礼仪:告庙、堂祭、路奠、复吊

导读:告庙、堂祭、路奠、复吊,丧事都有哪些规模性礼仪事项?

现实生活中,丧事是最讲究规矩也是最应该有规矩的事项,可偏偏最没有规矩。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前街后坊,各行其是。即便同一礼仪事项,在同一村落、同一街坊,操作上都可能不一样。更要命的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怎么做随便。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一句话能噎死你,“十里不同俗”吗,“规矩是人定的”。

是的,规矩是人定的,但不是你定的,如果人人都能定规矩,那就是没有规矩。别人定规矩,自己守规矩,才是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历史几千年,《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一直是礼仪运行的规范文本。各朝代的具体礼仪操作,都是依据这些规范文本制定的,无一例外。

这些规范文本是什么?就是规矩,就是标准。丧事怎么操作?有哪些礼仪事项?自己看,不要光听别人说。

所谓礼仪,即礼节与仪式。所谓规模性礼仪事项,是指丧事活动中,到丧人员全部参加的礼仪仪式,包括主家人员和吊丧人员。我们对照礼仪典籍规范文本,结合具体生活实际,以北方农村丧事为对象,讨论一下丧事活动有哪些规模性礼仪事项,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理论上讲,丧事操作有三大阶段,也是三大前后相连的基本步骤,即殓、殡、葬

(1)所谓“殓”,即收殓,也就是收拾、整理、安顿的意思。人咽气后,洗沐、穿戴、停放好等,都是殓。

(2)所谓“殡”,即“宾遇之”,就是像贵宾一样对待逝者,殡即宾,古人就是这样定的。

“殓”完成后,即将逝者放入棺材后,即为殡。整个丧事在家里的操办期,就是殡期,即停殡期。

在时间上,“殓”较短,一般当天完成或在一天内完成。“殡”期较长,古代都是几个月,现在一般三天以上。

(3)所谓“葬”,即下葬,就是将逝者运到墓地埋起来。

“葬”期也较短,一般当天完成。

将丧事活动归结为“殡葬”,是很恰当的。“殡”是对外开门办事,“葬”是丧事最终目的。

2、丧事活动的规模性礼仪事项有哪些?

古法礼仪,收殓阶段规模性礼仪事项很多,诸如复(招魂)、沐浴、饭含、袭(穿戴)、小殓、大殓等。现实生活中,一般礼俗,收殓阶段不做礼仪安排,规模性礼仪事项全部安排在主家开吊之后,也就是在殡葬阶段。具体如下。

(1)告庙

也有叫上庙、报庙、朝庙等的。记住:告庙的庙是家庙,即祠堂,绝不是和尚寺庙、土地庙、城隍庙、娘娘庙等。告庙的核心意义是将家有丧事的情况告知祖宗,所以是开祠堂开家庙,向祖宗报告祷告。

告庙是古法丧礼的法定程序,必须实施。《仪礼----既夕礼》《朱子家礼---丧礼》等都有。规范的名词叫“动柩朝祖”,即将棺柩拉到或抬到祠堂家庙,告慰祖宗,并祈求祖宗佑护。

没有家庙祠堂的,告庙要选择特定场所或开阔的地方,立祖宗牌位,告慰祖宗。

具体实施上,告庙时,司礼人员要净手、行礼、祷告。主家人员要伏地稽颡。祷告完毕,参加人要依次行礼。

应当清楚:告庙行礼人员仅限于家人和亲戚,即主家人员、主家各辈已嫁女及其家人、主家各辈配偶娘家人。同事朋友等,不参与告庙。

(2)堂祭

笼统地讲,在灵堂灵棚祭奠逝者统称堂祭。

古法丧礼有“朝奠”“夕奠”的规定,就是在停殡期,每日上午、下午各举行一次祭奠活动。由于朝夕奠都在灵堂举行,后世逐渐说成是堂祭。

实际生活中,主家开吊之后第二天出殡的,开吊当天中午有“堂祭”,当天晚上有“辞棺”,第二天有“出殡”,虽然叫法不同,但礼仪实质上都是堂祭。

堂祭时,所有人,包括主家人员、亲戚、同事朋友等,都应当参加。堂祭应当有司礼人员。

(3)路奠

所谓路奠,就是在出殡的路途中祭奠逝者。实际操作中,主家发引出丧,起棺上路,摔盆以后,即可以路奠。

路奠也是有古法丧礼依据的。《仪礼---既夕礼》有出殡至城门国君赠束帛的规定,就是路奠。

现实生活中,一般习俗要求,路奠主要为娘家人和已嫁女家人,重点是妻子娘家人、长姑娘(逝者姊妹)、少姑娘(逝者女儿侄女)等。

一般礼俗上,路奠是主家以外的其他人员,包括亲戚、同僚、朋友等。理论上讲,没有参与丧事甚至不相干的人,对逝者有感情,都可以实施路奠。

(4)复吊

古法丧礼在下葬阶段有许多规模性丧礼仪式,如北上拜、祭土、点主等。现实生活中,一般丧事习俗,路奠之后到下葬回灵,不举行规模性丧事仪式。但回灵之后,有“复吊”的讲究。

所谓复吊,即回灵到家,在原灵堂将逝者灵位正位,再次祭拜。

一般习俗,回灵之后还有一顿正席招待吊丧宾客。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丧事参加人都应当参与复吊。但在实际生活中,复吊人员一般是送丧人员,范围较小。但应当注意,主家人员是必须实施复吊的,亲戚是应当参加复吊的。

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居民家庭,特别是农村,家有丧事,规模性丧事礼仪活动就是上述四项。堂祭一般有三次,合起来是六项。你们家乡是这样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