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灯的由来:
一种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基督教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中的德鲁伊特人。
第二种认为这个节日来源于天主教会。
万圣节是西方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圣诞节,甚至在毫不相干的东方也是这样。毕竟现在信息流通量大,年轻人又喜欢追求时尚和新鲜感,所以不知不觉中过万圣节的习俗就传到了我们的身边。说是习俗有点不准确,我们过的应该是各种商家所打出来的噱头,纯属于凑个热闹。
我们最早能接触的万圣节,应该是从一些国外影视剧或动画片里得来的,其中最常出现的就是被雕刻成魔鬼头颅的南瓜灯和“不给糖就捣蛋”这句话。而西方的万圣节是从何而来呢?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万圣节的历史,看看那些已经深入人心的节日符号是如何形成的。
万圣夜、诸圣节、诸灵节
说是万圣节,实际上我过得其实是万圣夜而已,真正意义上的万圣节是在11月1日的那一天,也被叫作诸圣节。在它之前是万圣夜,也就是我们跟着起哄的那一天,在它之后是诸灵节,算是这个盛大庆典的结束日。同时拉丁裔们所庆祝的万圣节为亡灵节,主要流行在西班牙、墨西哥等地,在时间上和万圣节前后三天相同,但文化标志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理念,比如说糖果骷髅。
先来看看最有说道的万圣夜,关于它的起源,可信度比较高的就是源自凯尔特人的传统文化。相传凯尔特人相信10月的最后一天是夏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在这一天当中各种妖魔鬼怪会出现在人间,同时已故亲人的亡魂也会重返人间。而后为了让亡魂恶灵快速返回自己的所在地,凯尔特人会在当晚带上面具并不停地在森林中走动,一次来驱散万灵,这也就算是万圣夜的前身了。后来在欧洲大陆生活的民族逐渐多了起来,这一习俗逐渐开始变得完善,进而形成了现今的万圣夜。
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后,教会的信条将11月1日定为先贤英灵重返人间的人日子,这个所谓的先贤并没有特指的人物,而是指任何忠诚于耶稣河天堂的所有信徒。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中均将这一天定为诸圣节,加上前一天夜里是万圣夜,所以这一天也被叫做万圣节,当日亦有一场守夜礼,以使亡灵们感到有所慰籍。虽说这是实打实的宗教节日,但其源于欧洲古老的民族传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到了第二天,即为诸灵节,这一天是亡灵返回的日子。神职人员会在特定的场合为其举行弥撒,以此来使这些亡灵早日回到天国。相比于前两天,诸灵节的气氛明显会衰减不少,这也算是万圣节的氛围正式结束的信号。综上所述,万圣节的宗教气氛强烈,所以在我们眼中重要的也只有万圣夜的那一晚上,同时这也是受到了一定量流行文化的影响所致。
南瓜灯与“不给糖就捣蛋”
南瓜灯的做工看似简单,但也是要费一些功夫的,所以在就算是在西方,真南瓜也大多都被塑料南瓜所取代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玩意,其实也是有来历的。在爱尔兰的古老传说中,有一个叫杰克的人,除了不敬重天堂以外还调戏了撒旦,这直接导致了在他死后上不去也下不来,只能在人间四处游荡。同时手中还提着一个用萝卜雕刻的灯笼,用来在黑夜中照亮前方的道路。因此南瓜灯的学名是“杰克灯”,而它起初也并不是用南瓜来做的。
因为这个杰克也是比较有名的亡灵之一,所以在万圣节的时候人本就学着他的做法雕刻萝卜灯,而后传遍了欧洲和美洲地区。至于为什么在后来会演变成用南瓜来雕刻?原因很简单,因为南瓜只要将里面掏空就可以形成一个完美的外壳,而且较大的体型也留给了人们更多的艺术发挥空间。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杰克南瓜灯逐渐成为了万圣节装饰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之一,并延伸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
除了南瓜灯以外,万圣节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装扮成鬼怪,然后到处索要糖果的熊孩子了。这一习俗大约诞生在15世纪的时候,但时人们在万圣节期间制作专属的节日食物“灵糕”然后分给一些乞丐以换取亡灵的保用。而乞丐们在这一天也会走街串巷索要食物,同时还会哼唱着祝福的调子,在当时这一行为被称作“souling”,16世纪时另有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到了1927年的时候,在加拿大的一份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的词语,从这之后,北美洲的万圣节就变成了小孩子的天堂。
顺便一提,在美洲的万圣节当天确实会有小孩子出来要糖,但绝对没有电视上演得那么随便。西方的治安好不到哪去,稍微有点心的家长都不可能让他们自己出来,所以都是有大人跟着的,而准备了糖果的人家也会特意的在门口摆放好标志。据统计,所有小孩子最常用的装扮就是一张剪了俩窟窿的床单,而后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蜘蛛侠了,撞衫率相当之高。
结语
和西方传统的万圣节相比,拉丁世界的亡灵节一样也热闹非凡,甚至还有大型的庆祝游行活动,而且他们对万灵的尊重曾度也要更高一层,所以会看起来仪式感很强。以现在来看,万圣节已经不再限于欧洲或美洲,而是走向了全世界,另有不少的东方节日被西方人热衷。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人与人的间隔在减少的信号。
参考文献:《The Pagan Mysteries of Halloween》、《万圣节的由来》、《苏格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