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二七三七五七什么讲究

头七意思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三七意思是人去世后的第十五日。
五七意思是人去世后的第三十五日。
七七意思是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九日。
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才结束。这主要受佛教和道教影响。

导读:农村,人死后要“做七”,什么是“做七”?有什么讲究吗?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这些扎根农村的风俗习惯,内容很多而且非常繁杂,但是每个细节都会受到重视,而农村非常重视殡葬习俗,这也是“逝者为大”的体现。

人去世后“做七”又叫“烧七”,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每隔七天烧一个七,一直烧到“七七”,称为“断七”,农村的这些习俗也是古代《礼记》中所要求的丧葬礼节,那么,具体“做七”风俗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讲究呢?可以和我一起来看看!

“做七”风俗的由来:

古代丧葬习俗是:人去世后,需要将灵柩停三天以上。一方面是希望逝者能复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丧葬的习俗比较繁冗,如果逝者是天子诸侯,需要更好大的陵墓和随葬品,浪费人力和时间,所以灵柩停放时间也更久。

关于“做七”:据说从周朝时期就有了“做七”的说法,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佛教的“生缘说”,佛教认为除了罪大恶极的人会立即下地狱和行善功德多的人会立即升天外,一般的灵魂的去世后的七期中,需要被超度,才能投生。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道教,因为道教崇尚炼丹,认为七七四十九日是给人送终的日期,所以有了七七之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秦时代“魂魄聚散说”: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以七天为单位,每七天形成“一魄”,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就形成了“七魄”,在人死后也一样,七天为单位,每七天,“一魄散”,所以需要四十九天,七魄才能散,每七天一祭,四十九天结束,所以“做七”的意义也是在祭祀逝者。

“做七”的具体流程和讲究:

我国很多地区,非常重视“五七”,而其他几个“七”也各有说法。

一七:又叫“头七”,民间说法是,在头七的时候,逝者是有自己意识的,会回家“看看”,所以逝者长子要设灵堂,烧纸祭拜,亲朋痛哭。

二七:“二七”谐音是“儿七”,一般是需要逝者儿子参加,逝者女儿和近邻亲属都不用参加;

三七:“三七”又叫“散七”,需要逝者儿女参加,本村的近邻和一些主要亲戚也可以参加,烧完“三七”后是要宴请宾客的;

四七:“四七”的讲究比较少,只需要逝者儿女参加即可;

五七:“五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七”,逝者女儿操办,需要给逝者扎上纸马和纸房子,所有的亲朋和邻居都要到场,儿女需要摆席,用生猪头和活鸡、鲤鱼还有馒头祭祀,上坟的人依次给逝者磕头,最后要大宴宾客;

六七:“六七”的谐音是“留七”,意思就是包括所有的亲朋好友在内,不能每烧一个“七”都要必须参加,需要留一个“七”出来,如果前面的几个“七”都参加了,就不要参加“六七”了;

七七:“七七”又叫“断七”或者“尾七”,也是“做七”的最后一个“七”,需要逝者子女和近邻参加的告别仪式,比较隆重,这一天逝者亲属不需要穿孝衣,也算是和逝者道别。

“做七”之外的祭祀:

除了“做七”之外,民间讲究,还需要烧一个百天,三个周年。

百天的计算方法是:从逝者去世那天算起,农历三个月加上十天,百天祭祀,也是很隆重的祭祀,需要逝者儿女和亲朋近邻参加。

周年算法:逝者去世那一天是忌日,每年的忌日即为周年,我国某些地区比较重视第一年的周年忌,第二年不重视,第三年重视。第三年也需要扎纸马纸房子等等,烧完三周年后,意为守孝期满,第三年祭祀也是需要逝者儿女和亲朋近邻设宴,磕头祭祀。

总结:

关于“做七”的习俗在农村是非常讲究的,近亲都要三拜九叩,每个“七”的祭祀讲究也很多,这体现了后辈对逝者的一种情感寄托,希望逝者一路走好,一方面是孝道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逝者的祝福,而我国每个地方“做七”的习俗各不相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