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是葛洪的作品,是一部道家的著作,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也是一名炼丹师,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盛行,道教的著作也在这个时期非常兴盛。《抱朴子》总结了道家的神仙理论,以及炼丹术等内容。
导读:从《抱朴子》看葛洪的修行哲学、不死的探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自古以来孜孜不倦给予了不懈的追求和研究。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派徐福带童男童女赴仙山仙岛搜寻不老之药和不死之术。而在研究上集大成者当属晋代的葛洪。葛洪在东晋时代二十一岁的时候开始著书《抱朴子》,三十五岁书成,集成儒、道的研究成果。而后遍访名师,于罗浮山从事炼丹,至六十一岁尸解成仙而去。
《抱朴子》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外篇论述神仙、金药、鬼怪、养生、避祸的方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养生的术数。葛洪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岐黄的理论基础,即玄道和气化思想。玄道中主要来源于《道德经》的精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这个东西比较玄奥,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名状。强名为“道”,用“一”来体现,所以葛洪的修炼之法也是先悟道,而“守一”。因此《黄帝内经》说: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意思是:明道的人,明辨与事物均是阴阳二气相互冲荡而成的,我们需要用方法进行阴阳的调和,才能处理好身心的问题,其目标是调整成为“中和”。中和的思想又演变为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德经》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有道的内涵精神,只要找到“一”,认识“一”,体用“一”,就能开悟宇宙的真正精髓,从而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在。《道德经》专门强调了“一”的重要性: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葛洪在《地真篇》中又进一步解释:“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於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彫气穷。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故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閒,卻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在道家五斗米道派《想尔注》中也对“一”的重要性进行了独特注解:一不再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外地,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型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可见一是大处遍布宇宙,小处于人身之中和物种之中。
懂得了道,“守一”的重要性,如何养生?如何成仙长生不老?则需要具体的方法“术数”。道家的思想是“养气”和“用气”。庄子学派《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葛洪也在《无形篇》中论述: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则命相须,以至终死。形不可变化,年亦不可增也。《论死篇》说: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也就是说人死后仍然存在,是以“元气”的形态存在。而元气有三个名字:太阳、太阴、中和。具体存在于三个形体中:天、地、人。三气合并为太和。太和就是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迟,太和不至,太平不出。三气合一,就具备了神的根本:一为精,一为气,一为神。所以人就生存在气场之中,人的生命的长短,则由气量的多少而定。《至理篇》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对于气与寿命的关系,则说: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气在人的身体中存在形态有五种,以五行元素存在:金、木、水、火、土。含有这些元素的多寡则可判定人的性情,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天有五气,万物化成。木清则仁,火清则礼,金清则义,水清则智,土清则思,五气尽纯,圣德备也。木浊则弱,火浊则淫,金浊则暴,水浊则顽,五气尽浊,民之下也。”而五气的来源则来自于自然界的食物,即五谷之气。对于人与动物的性情来说,就看食物的来源是什么来决定人和动物的特性:“故食谷者智慧而文,食草者多力而愚钝,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气者神明而长寿,不食者不死而天神。”用于区别神仙、凡人、动物和鬼怪。
明白了气的重要性,以及气的分类,如何养气和养生?首先要明确气的养练是日积月累的,是需要修行的,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即五气绝纯的地方,摄取阴阳,吸收天地之精华,方能延年益寿、成仙得道。因此葛洪论述修行养生的规则:“盈乎万钧,必起于锱铢;竦秀凌霄,必始于分毫。是以行潦集而南溟就无涯之旷,寻常积而玄圃致极天之高。致大有所不能变,极细有所不能夺;故冰霜萧杀,不能凋菽、麦之茂;炽暑郁阴,不能消雪山之冻;飙风荡海,不能使潜泉扬波;春泽荣物,不能使枯卉发华。志得则颜怡,意失则容戚,本朽则末枯,源浅则流促,有诸中者必形乎表,发乎迩者必著乎远。”也即五气的能力多少都是相对的,强弱也是从毫末而起相对呈现的。人的禀气强弱会在面相上呈现出来。
因此明了了气的相对呈现和特征,就可采用方法进而养气,葛洪在《养生篇》中有很多的养生方法,比如辟谷、服气、房中术和服食金丹、仙药。而对我们常人来讲,则可从日常的修身养性和食物来进行养生。中医已经论证人的疾病主要来自于情绪和外物如食物、空气等。在《至理篇》中将人的病的来源分为六种: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黄帝内经》将病的来源归结于六气所伤:风、寒、暑、湿、燥、火。因此葛洪提醒人们:人生之体,易伤难养。具体表现在: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驽,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看来,我们日常就要注意小的细节和生活的规律性方能养生。
《养生篇》中首先提出的养生之道就是不伤不损,虚心静虑。“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河上公注老子》中也说:“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其次注意日常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大家的建议是: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而不过多。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後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後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於此矣。若有欲决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营久生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谕也。虽身枯於流连之中,气绝於纨绮之閒,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生之事哉?不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矇瞽,以丝竹娱聋夫也。”
可见养生之法,还是从节欲、修心、饮食有度、坐卧常规等细小处着手,摒弃不规律的生活,养成自律的生活习惯开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