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你熟悉的汉字原来这么有趣|有字如是:余
对我们这些国企职员来说,在外面最羞于提起的是自己挣多少钱。不过有个同事被外人特别是有钱人问及年薪时,却从不打哈哈,而是游刃有余地回答:“十万颇有余,百万尚不足”,面对我们的哂笑,他说“我没说谎啊,正如29岁的剩女被问及年龄时,也可以说20有余、30不足啊!”
我佩服同事对“余”字的自如使用,正如他所说的,言语必须留有余地,才能不让人一览无余。
通常“余”的意思是“剩下的”“多余的”,用在不同的场合可褒可贬。残余、余毒、余党、余孽、死有余辜,都是麻烦的事情,让人避之不及,多余的话、多余的人、多余的存在,都是让人生厌的事。但盈余、结余、绰绰有余、连年有余,却是富裕的象征,让人喜气洋洋,多余的粮食、多余的钱财、多余的时间,甚至是很多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余”和“不足”经常联袂出现,比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聪明有余,勤奋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此类“有余”和“不足”总是相辅相成,很符合辩证法,但有时目睹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想起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不免心生愤懑,顿觉余生索然。
虽然汉代文学家贾谊认为“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认为凡是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
但多数时候,人们还是钟爱“余”的,对农民来说辛苦一年要粮食有余,对职员来说,要奖金有余,对老板来说,要利润有余,对学生来说,要时间有余,对孩童来说,要玩具有余,对男人来说,要钱财有余、权利有余,对女人来说要化妆品有余、吃穿用度处处有余。
虽然多余的东西太多,也会为之所累,比如多余的书,多余的衣服,多余的房子、多余的朋友,多余的应酬,浪费自己不少的空间、时间和精力,但仍然不肯轻易舍弃,情愿眼睁睁地闲置着“有余”,也不愿意提心吊胆地面对“不足”。
但多数人如我等工薪阶层还没有达到“有余”的境界,所余无几的薪水只能放在余额宝里每天乐滋滋地挣个块八毛的利息,茶余饭后还津津乐道自己人生“三大成功、一大不足”,即下载成功、登陆成功、支付成功,余额不足,而在电子支付时代,余额不足,等于寸步难行。精神懈怠之时便看看励志段子:“没事的时候就多看看自己的余额吧,再热的夏天也能透心凉”,悚然之际,立刻埋头乖乖地干活。
但对有大格局大境界的人来说,余钱、余物都算不了什么,抵不上珍贵的“余时”,毛泽东在横渡长江时吟咏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透露出忙里偷闲的欣喜和满足,陶渊明回归田园后描绘自己的陋室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流露出的是怡然自得的欢喜和享受。
余,虽然经常和钱财等务实的东西相连,但有时也能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人幽思;“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让人怅然;“聘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让人遐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让人兴叹。余,并不总是那么功利,那么现实。
余,作为姓氏,我感觉偏重文艺气质的人居多。其中有我最喜欢的三个当代作家余华、余秋雨、余光中。前两年还横空出世了一个农妇诗人余秀华,她先天不足,但后天努力有余,身体不足,但才气有余,她的《左手落在月光上》诗集中,我记得有一篇《五月•小麦》,“作为一个农人/我羞于用笔墨说出对一颗麦子的情怀/我只能把它放在嘴里/咀嚼从秋到夏的过程”读之余韵悠悠,谁能想象出她是一个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先天脑瘫患者?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是否快乐,是否成功,关键是看你处理“余”的智慧。有人利用“三余”时间(冬之余、夜之余、雨之余)来读书学习,获得知识;有人不遗余力学习本领,发挥余热;有人忧患余生,奋斗不止;有人尸居余气,苟且偷生;有人看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故而偏激;有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故终不能成大器。
余,生而不才,但深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点余钱买书,有点余时读书,有点余情写书,亦觉人生从容,绰然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