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典故是什么手法

诗句化用典故的三种手法 用典是古今诗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大家熟知的典故、典藉来说明事物,表达情感,阐述观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袁枚曰:“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这说明用典是理

导读:写诗进阶:诗句化用典故的三种手法

诗句化用典故的三种手法

用典是古今诗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大家熟知的典故、典藉来说明事物,表达情感,阐述观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袁枚曰:“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这说明用典是理所当然的事。

1、用事。

就是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借以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或以古喻今、借古讽今,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用事最常见的是咏史、怀古之类的。如李白《永王东巡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这首诗写于李白作为永王李磷幕僚时写的,当时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永嘉,这是晋怀帝的年号,这一年前汉刘曜攻陷京都洛阳,天下大乱,以此来形容安史之乱,非常贴切;二是谢安石,就是谢安,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谢安东山再起,大破苻坚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本领的将领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愿望。再如春风化雨《端午》:

端午九歌扬,楚天闻粽香。

濯缨于汩水,千古话沧桑。

这是一首怀古诗,用典是最常见的。此诗中几处用典,一是“九歌”,乃屈原之诗一;二是粽香,端午吃粽,民俗也,以祭祀屈子;三是汩水,汩罗江,乃屈子投江之处。以上三典都是与屈原有关,借之来怀念屈原是非常自然的事。

2、用句。

就用前人典藉中的句子,引用到自己的诗中。如苏轼的《送人守嘉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这是直接引用,前两句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原句。嘉州是现在的四川乐山县,李白当年写《峨眉山月歌》是经平羌江而下写的诗,平羌江于乐山县流入岷江。于是苏轼在送友人去嘉州的时候,自然想到李白的这首诗,进而引入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是比较恰当的。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套用前人句子的一种方式。南朝苏子卿《咏梅》中有:“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王安石进行修改,套用。又如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诗中化用了杜甫的《丹青行》中的:“英姿飒爽来酣战”之句。

3、用词。

就是把故事前人的文句,缩简为一个词语用在句里。如周恩来的诗:

大江歌罢棹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这首诗里用了四个典:一是“大江歌罢”,让人想起了苏轼的《赤壁怀古》;二是“面壁十年”,让人想起了达摩面壁十年的典故;三是“破壁”来自神话传说,南北朝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从不点睛,说是点睛就会成真龙飞去,有一次别人促其点睛,结果龙真的破壁而去;四是“蹈海”,战国时鲁仲连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说如果不能实现,宁可“蹈东海而死”。

用典也不可随便用,要注意:一要用得自然得当,忌生搬硬套;二是精而勿滥,用多了,成了典的堆累了,那就是说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声音了;三是要熟不要生,忌用生癖的典。别人都不知道的典,用了白用,不能说明问题,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