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人方孝孺:朱棣是否后悔灭了这颗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1/孤独的法场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待方孝孺被送往法场,将被及以酷刑的时候,他吟唱出了上面的这段古言诗。
这诗,是方孝孺留给人世的最后呐喊。因此,读起来,颇有屈原投江的滋味。
方孝孺被杀的时候,他的妻子与两个儿子已然自经先死;他的两个女儿也已投河自尽;他的哥哥方孝文也先他而去。在诺大的法场上,他能看到的骨肉至亲,也只有他的弟弟方孝友而已。
所以,他的心情有多复杂,我们真的很难去体味。
可是,即便是朱棣要灭他方孝孺十族,依然有门人愿意冒风险去为他敛葬。而这,足以证明方孝孺在文坛的影响。
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2/读书人
方孝孺的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自他手笔的文章,都被海内外的读书人争相传诵。
作为朱棣最重要的幕僚,姚广孝曾对朱棣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能被自己幕僚如此推崇的读书人,朱棣原本也是很在意的。因此,他有心将草拟诏书的事情,交给这个天下的“读书种子”。
只是呢,只喜欢在马背上驰骋的燕王,与这个读书人真的谈不到一块。
他召来方孝孺,并降榻而迎。但方孝孺呢,爬在地上一个劲的哭。
朱棣说:“你不用这么伤心,我这是欲法周公辅成王。”
孝孺说:“成王在哪?”
朱棣说:“自焚死了。”
方孝孺说:“怎么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说:“年纪太小。”
方孝孺说:“怎么不立成王之弟?”
看着如此不上道的方孝孺,朱棣一定觉得很恬躁,他说了句“此朕家事”后,便令人将笔塞到了方孝孺的手中,命令方孝孺写诏书。
朱棣并不是皇帝,所以他的命令对方孝孺来说,并不用去执行。他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3/风骨
方孝孺这死也不写的个性,其实便是读书人的“风骨”,即出自于家传,又受之于师傅的熏陶。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那可是个兢兢业业的好官,虽然受了空印案的牵连被杀,死有点冤,但群众的口碑在那摆着。有如此的楷模在前,方孝孺自然不会放纵。
至于方孝孺的师傅,那可是洪武年间的文坛大家宋濂,这人清廉正直,即便是朱元璋都礼让三分。有如此文学泰斗去作他先生,方孝孺的文学修养自然也不会差。
有家教、有名师,再加上自身的聪明,方孝孺的声名就连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少年成名的“小韩子”,在家庭与老师的教育下,从不妄自菲薄,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有一次他卧病不起,家人告诉他粮食没有了,他却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
4/致仕
作为一个读书人,不想当官,那便决然不会是个好的读书人。所以,方孝孺最终也是要踏上仕途这条路的。
只是,相对于成为文学名家来说,方孝孺的仕途并不怎么坦荡。
洪武十五年,有人向朱元璋推荐方孝孺。朱元璋见后,虽觉他举止端整,但却说:“此庄士,当老其才。”赏了礼物,遣还了。
洪武二十五年,又有人荐他,召至。朱元璋看后,又说:“今非用孝孺时。”给了个汉中教授,打发去与诸生讲学。
被冷藏了十年,却依然不被重用的方孝孺,任汉中这段时间,他作了蜀献王世子的老师。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直到惠帝朱允炆即位,方孝孺被召为翰林侍讲。方孝孺这才迎来了,朱元璋所说的“可用孝孺时。”
建文帝每有国家大政事,便咨之;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命孝孺就扆前批答臣僚面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5/伐燕
朱棣对方孝孺的愤恨,并没有因为杀了他“十族”便止住。这恨,延续了很久。
永乐年间,但凡是藏方孝孺文章的,都被罚罪至死,颇有恨乌及屋的意思。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方孝孺在齐泰、黄子澄被贬之后,识破了朱棣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兵权的阴谋。他上书谏言,趁着朱棣士兵疲乏,诏令辽东、真定诸将攻朱棣后方,使燕军疲于奔命,伺机擒获朱棣。
这一谏言,要不是因为前去宣谕的大理寺少卿胆小怕事,不敢入营宣诏,势必给朱棣沉重一击。
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山品}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山品},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山品}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
之后,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饷道。燕王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遣指挥武胜上书,要建文皇帝罢兵。
方孝孺以“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为由,说服建文帝,诛武胜以绝燕,阻止了朱棣的阴谋。
在燕兵掠沛县,断明军粮道之际,方孝孺又建议朱允炆:利用朱高煦欲谋夺嫡的心理,设下反间计,挑拨朱与朱高煦、朱高炽的关系。
虽然,锦衣卫千户张安前往北平,给世子带去的书信,被朱高炽原封不动的送到了朱棣面前,没能使反间成功。但方孝孺的这一谋划,也足以让朱棣,对方孝孺这个人有所忌惮。
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间不得行。
燕兵至江北,方孝孺又谏言“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他主张与不长舟楫的北军决战江上,以水军抵挡朱棣的骑兵。
明军集舟师于江上,将燕军的铁骑阻拦在了南下的路上。待四方勤王的兵马奔赴战场,朱棣的燕兵必然会成为他人荣耀的基石。
在这形势危机的时候,若不是陈瑄带着他的战舰降燕,渡燕兵过江,朱棣只能沦为败寇。
最终,燕兵一路南下,自金川门入京,迫使朱允炆自焚。力主守城的方孝孺,被执下狱,慨然就死。
6/后记
似乎是应了姚广孝的揭言,方孝孺去后,明朝虽然出过许多的忠臣、能臣,但国破之时,却再难见文人身上如文天祥那样的浩然正气。
也不知,当朱棣看到明亡之时,那纷纷投入清军阵营的文人时,他是否会后悔灭了方孝孺这颗“天下读书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