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胜天是谁提出的(荀子)

人定胜天是荀子的一个人定胜天的理论,出自《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人定胜天最早处于西周尹吉甫曰:“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也就是天一定能打败人,但人不一定胜不过天。战国末期的荀子提出了“人定胜天”思想,据此以为找到了“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的原始理论依据。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荀子最富有价值的理论出现了,它就是:人定胜天。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的想法很实实在在,他说:如果人勤奋耕作,省俭节约,那么天也不能使其贫穷;如果人注意营养,锻炼身体,那么天也不能使其疾患;如果人遵守一定的规律和按章做事,那天也不能使其遭祸。人的吉凶福祸,取决于人怎么做。

荀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人不仅不靠天,而且可以战胜天。在<天论>中他有一段精彩的文字:‘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歌颂崇拜上天,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听凭万物自然增多,依靠上天恩赐雨露,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对万物进行变革改造,促进万物更好地增长呢?结论是:放弃人为的努力,只是指望上天恩赐,那你什么也得不到。

这样一段人定胜天的思想如同划破夜空的慧星般耀眼惊心。荀子用自己的光辉思想鼓舞着人,肯定着人,有力地恢复了人的价值,尊严和自信,也极大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陶冶人性,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他坚持自己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德性里面,圣人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从这个侧面也表现了战国末期贵族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界限正在消解。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实践经验以及人事方面,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思想,强调人为后天的努力。

荀子是儒家流派,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为‘义’,荀子继二人之后提出‘礼’‘法’。他众多弟子中最著名的就是韩非和李斯。由于两人成了法家的典范,后人对荀子的儒家身份有怀疑。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更加具有现实主义。人当自救,荀子在人性上强调人为的力量,否定至高无上的天神,人不仅可以驾驭自己,而且还可以通过努力战胜自然,利用自然,这与自然科学又是一脉相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