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这句话出自《水信无分于东西》中的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由作者孟子所著。人性本善的提出者人性本善的提出者是孟子。
导读:孟子为什么说: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各有各的说法,各说各的道理。孔子的整个体系体现出来的人的本性应该是性善的。因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到了孟子,孟子直接提出了人性本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是比如荀子的主张就是人性本恶,他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好利的,所以人性是本恶的。这个争论一直到王阳明的出现才算是有了一些结论,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意思是人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很有些佛家的:无恶无善,万法皆空。比较像。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大道最终的目的到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教化世人,去恶从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今天这里重点说一下,孟子为什么说:人性本善的。在《孟子》一书里,孟子把这种善叫作:不忍人之心。在我理解的通俗一点就是:不忍心的意思。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这才有不忍人之心的政治。凭着不忍人之心,才会去施行不忍人之心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玩弄东西那样简单。”
孟子说人人都会有不忍人之心,都会有同情心,也就是说人性本善的,他还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他说:“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了,看见的人都会有不忍人之心、同情的心情,都会过去把这个小孩救起来的。但是我们去救这个小孩并不是为了和这个小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间博取一个好声誉,更不是因为不想听到那小孩子的哭声才去救这个小孩的。所以孟子说人性是本善的。”
并且孟子由这个故事又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他说由这个故事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算人;没有羞耻之心的人,不算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不算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不算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谦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如同他有了人的四肢。有这四种萌芽但是自己还说自己不能行善的人,是自己在残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人,是残害他的君王的人。凡是有这四种萌芽在身上的人,就该懂得把它们都扩充起来,就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流出。星星之火,定能燎原。如果能够扩充它们,把它们发扬光大,就足以安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们,把它们隐藏起来,那估计就连自己的父母都养活不了。
所以孟子的理论是:人性本善的。并且我们要把人性里的善发扬光大,能够发扬光大我们就能受益无穷,反之如果我们不能发扬光大,那估计恶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那我们将会深受其害的。由此我宁愿相信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我也愿意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