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产生美感的艺术作品就是美术。(B)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美术就是让事物的色、声、味、态更好的技艺。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就叫作美术。它一般划分为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也有学者把书法、摄影等列为美术范畴。
导读:艺术的观众——美的认同
艺术作品,首先传递出的是美感,作为视觉艺术的范畴,美术作品的美感首先体现在形式上。美感是形,内涵是神,如果形态不具美感,神韵则枯燥无趣,无论如何高论推介,观众首先从形态之平庸散乱察觉到无趣无力。
我们常常欣赏到的国画,奉尚气韵生动,意趣风雅,体现在一笔笔浓墨淡彩、勾画晕染上,由画家的运筹帷幄,梳理成形神兼备的美妙意境。
书画之形呈现千百姿态,各家采撷不同,作为观众,更是喜好不一。我结识到一种画面的格调,起始于一次偶然的旅程。
那一年,在中华艺术宫遇见美术作品联展《海上升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也算是第一次近距离,多篇幅的观展,尤其看到情趣宜人的彩墨画,觉得即跳跃又亲和,后来就常常到网络、书本上搜集观览。
这些画面上,块面、线条互动,墨、彩清爽有度,浓密、疏落有序,随性生发,随势游走。既像是风景写生,又像是色彩构成。似与不似之间,舒畅而浓情。
《春曲》“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
《双燕》“我画过水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画里流露了乡情,更体现了我对形式美的追求”
《墙上秋色》“拆掉了墙之界限,画幅就是墙,满眼都是墙,藤于是在无形的墙上伸展、奔驰、跌跌撞撞”
以上引用图文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吴冠中画语录》
就是这样的氛围,就是这样的环境。即使远在北方,不在水乡,也仿佛是走到近旁,听到汨汨流水,满眶里小船窄巷,游走于乡音乡舍,斜柳依依、飞燕穿堂。农家老宅的境像,经过提炼择取,点线面在熟捻中错落搭配,跳跃出一幅幅灵活有趣的画面。不违和、不高冷,不沉闷,不矫情,飒爽自然之象,亲和无间之道。
无论是大山水,细人物,还是花鸟虫鱼画等,这些勾勒描绘的意境大多来自画者精拣细淘后的构建。门外汗览,我更流连于这些随和自然,闲情逸致的彩墨小风景。小桥、石岸,老屋、翠柳,密藤、飞燕。形体随势,松紧有致,看上去随心所欲的潇洒挥就,清新靓丽之乡舍天地,少了些气势磅礴、寸纳百川的张扬。
后来,又曾在省博物馆美展中看到一幅世界名画(据称是远洋而来的珍贵之作),幽暗的角落里,远远的警戒线外,丝毫感受不到大师的张扬和激情,不只是里程上的距离,相关人文历史的理解也要颇费周折,这就是名作吗?作品的价值点与观众的关注点不符,只有猎奇之惊讶,没有共鸣之冲动,也就难以激发进一步思考认知的念望了(也要呼吁各种流派的专业人士,创作之余,做些面向大众的美育普及工作)。
《达芬奇自画像》展场与画面
由此想来,对美的喜好或热爱,不能简单以篇幅、派别、名贵与否分辨,也难以个体的随意推送确认。人生经历不同,学识基础不同,视觉观感的兴趣点不同,社会在美育方面给予的滋养、引导亦不同,人们观察美,认知美,认同美,具有广而不同的选择性。
美,广泛存在于自然,又匠心营造于人间,她总是凭借本真存立,具备朴实率真的品性。作为观众,最可喜的是练就捕获美的观察力,而且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判断力。均衡统一是美,变异创新是美,顺势而为是美,突破旧规是美。享受到美,愉悦到美,是观者与画者最珍贵的隔空交流。
美不只呈现在表象的艺术作品或自然主体上,也会在生活履历,身心状态的情感互动升华中感悟到。旧时光的回味,新知识的探索,人情之往来,家国之情怀,体悟到或悲喜、或欣慰、或启示的同理共情感受,到处是发现美的亲身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