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代表作品是《师说》,优秀的文章有:《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
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送穷文》、《平淮西碑》等。
其诗主要有:《山石》、《汴州乱》、《南山》、《石鼓歌》、《陆浑山火》、《日食》、《题汴梁》、《题驿梁》、《题楚王庙》、《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饮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
浅谈北宋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他在宋朝可是
响当当的人物。有宋一代,提起范仲淹,范文正公,是要竖起大拇指的,一代贤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到宋朝不说说范仲淹总觉得少了点啥。
毕竟当时在北宋宋仁宗年间是响当当的人物,一时之豪杰。
1040年,韩琦所领军队与西夏兵马大战,好水川战役失败,宋朝痛失十六员大将和上万兵士。
直接危及内陆郡县。而此时,西夏军队在边境屡次骚扰边境人民,范仲淹与韩琦屯兵于西夏边境,巩固营寨,修建城池,又取得了好几次与西夏作战的胜利。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有胆寒之意,称其为小范老子,大范为范雍,小范为范仲淹。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盖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一职)。
后来范仲淹以军功,得到了宋仁宗的重任,被封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为国为民,公而忘私,曾经为了国家政事当面顶撞顶头上司吕夷简,为此被贬官到地方。(即离京担任地方上的官员。)
后来,范仲淹回到朝廷,宋仁宗为他和宰相吕夷简讲和,范仲淹说我和吕夷简没有公仇,所以不需要皇帝讲和。
在范仲淹眼里,国家事大,个人事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国后家,国家为上,范仲淹真的做到了,而且他是居于乡间心忧天下,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说处朝堂之上则忧其民,是退亦忧,是进亦忧。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之心油然可见。读者诸位,看到这里不得不为范仲淹竖起大拇指,真名臣,千古流传,所言不虚。
范仲淹真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宋朝大臣。其大公无私之品德,千古流传,万代敬仰。我们在点评历史人物的同时,需要学习的是历史人物身上的发光点,也就是说身上的精华所在,这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
范仲淹这样一位宋代名臣,身上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值得学习。他身处江湖,而忧其君,他被贬官,但是仍然操心天下,一片赤诚之心,天地可表。我曾经去过苏州范仲淹祠,也算与先生结缘,深受先生思想熏陶,故不敢不念其德。
千古名篇岳阳楼,海内共识范仲淹。能文能武出将相,忧国之心不敢忘。
谈到范仲淹,还有就是他曾经发动庆历变法,推动庆历新政,虽然没有实行很长时间,但是也是曾经改变了一下北宋的积弊,一般人都不大知道这段历史。
范仲淹先生,千古名臣,真良臣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