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是一部电影。也是日本著名文学作家芥川龙之介代表作。
罗生门原为日语,后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详见罗生门事件。
罗生门讲的是什么
《罗生门》讲述了藤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侯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他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
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天天都在说“罗生门”,那么到底什么是“罗生门”?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好人有好报,多行不义必自毙。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这个问题仿佛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人的懦弱会不会是恶行的推波助澜?
坏人偶尔的仗义是否算是善行?
当孩子们被教育要当一个好人时,又该怎么教育去识别一个好人?
而今天我们讲述的《罗生门》,就是一个关于善恶的故事。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的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罗生门》,是后期再整理的作品,全书一共218页,本书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侏儒的话》7篇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
芥川龙之介想必大家早已很熟悉,他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相较于其他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童年经历算得上灰暗。
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是一个送奶工的儿子。当芥川还是8个月的婴儿时,妈妈就精神失常去世了。爸爸生活窘迫,就把芥川当成皮球一样踢给了妻子的娘家。
芥川的外婆家是一个极其封建的大家庭,孩子众多,什么都轮不到他。在外婆家,芥川就是一个没爸疼没妈养的孩子,但好在家族富裕,芥川不需要担心吃穿,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学的时候,孤独的芥川就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读大学的时候,芥川开始发布自己的短篇小说,渐渐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因为他在创作的时候总是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也在这种刻苦下,芥川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奇迹。
芥川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通俗易懂,但又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本事,这也在日本的大正时期作家地位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芥川的才华不仅限于雕工,更注重的是内容。
芥川龙之介的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提纯而获得的结晶。他的创作就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而不仅仅是一个传述者。芥川有一双独到的眼睛,他将自己看到的世界真实地展露在人们面前,这一双眼,是芥川的财富,更是读者们的财富。因此,我们总是能在芥川的故事里看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感悟,引发读者们的思考。
《罗生门》这个故事正是创作于一个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其中的善与恶被刻意放大,成为了直击读者的利器。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无奈故事,主人公是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当他犹豫是否要做一个强盗维生时,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死尸上把头发。他义愤填膺,但是老妇却认为死尸生前行恶,自己这样做不过是维持生计,算不得错。听完之后,仆人也为了生存抢夺了老妇的衣服逃走。
人之初,性本善
故事最有趣的就是仆人的心里变化,十分耐人寻味。
社会荒凉,暗无天日,这是一个吃人的年代。仆人丢了工作,他几乎可以看见自己的结局:被人拖到罗生门楼上,让乌鸦啄食,死无全尸。
想要活下去只有一个办法:违背良心,成为一个恶贯满盈的强盗。
这个时候,仆人的内心十分纠结,但这两个选择中没有一方占上风。
生存和良心,这两个东西无法拿来比较,更无法证明哪个更重要。
但是当仆人遇上了做坏事老妇时,没做坏事的人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老妇将女尸的头发拔了下来,这对死者极大的不尊重。
而这个时候,仆人内心的正义感爆棚,他内心的天秤歪斜了,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末世,仆人站了出来,大声指责老妇的品行。
在这里,我们能读到仆人骨子里的正直和善良,他都没办法保证自己的生存,还要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死尸”见义勇为。
他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连一句“谢谢”都没有,但是他还是做了。
不仅如此,他对老妇的行为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在那个时候几乎都忘记了自己曾经考虑做过盗贼。
芥川将仆人的“善”抬升到了一个顶点,我们能看到人性中那些不可思议的能量。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求回报,不管旁人是否能看见,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到的标尺。
他们生活简单纯粹,从始而终,这十分难得,也自然可贵。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仆人本来是一名善良的普通人,也本该坚持自己的良心。
但老妇这个时候向他解释道:这个女尸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她拿蛇干当鱼干卖,来维持生计,那么拔了她的头发,也不算作恶。
这个“如果我作恶的对象是恶人,那我就不算作恶”的逻辑在好人的逻辑中十分自洽,这个认知让仆人彻底放下道义,为了生存他决定成为强盗,于是他扒光老妇人的衣服逃走了。
书中芥川是这样描写他的心理变化:我现在做的事,我也不认为是为非作歹。我也是为了免得饿死,没有出路才这么干的。是啊,这个女人很了解我没有出路这一点,对我的行为会宽恕的吧。
我们可以看到,仆人为自己的强盗行为套上了一个精致的壳:替天行道就不算是作恶,谋害的是恶人也不算是作恶,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不得已的作恶也不是作恶。
仆人的一念之间,将“恶”美化,毫无负担地丢掉了自己的良心。
我们往往是这样,当我们选择一条路的时候,这就决定了同另一条路背道而驰。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一条怎么样的路,只能选择一直走下去。
芥川描述的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也正是每一个仆人的选择塑造而成。
因此,我们能看到这个社会剥夺了人的尊严,自由,希望。
这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心存善念,做别恶人
夏目漱石曾在《心》中这样写道:
你会觉得你的亲戚不是坏人,是因为你在心里认定了一个类型的人是坏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那种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坏人,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就会露出獠牙,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掉以轻心。
在《罗生门》中,我们看到所谓的人性就像蜘蛛丝一样脆弱,说断就断了。
但这个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思考,既然当一个好人需要与我们人性的卑劣性对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为什么要坚持?
确实,我们自己拿不出善良,好像也并不需要别人的善良。但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活在了风口里,自己已经捂不热自己。
这也是芥川笔下的那个世界,让我们退避三舍,退之唯恐不及的人间地狱——罗生门。
我们都知道,日复一日保持一个好习惯其实没有那么难,真正困难的是重新培养一个好习惯。
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也是如此,我们天生就是好人,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是要做别恶人。
这个世界上的后天形成的坏人,都是被环境所影响。
因此,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坏人,守住内心的良心,我们需要有健全的三观和认知,只有内心强大,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基础的思辨能力,才能够抵抗所有对“恶”的美化与包装。
读过芥川的《罗生门》,让我们对善恶有了更多的思考。
真正的勇士,或者说真正的善良,其实能够直击所有的考验,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明知道会死亡,但仍然选择拿起武器冲锋陷阵的人们。
他们通晓人间冷暖,不期待世俗繁华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敢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这些人很平凡,也很普通,但是他们就像星星一样,点点汇聚成了人类的文明长河。
我们都可以是这样的人。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