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一定要有结构化的思维习惯,才能变得有钱,不要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对待金钱和欲望。
比如酱香拿铁火了,哎呀那我肯定要跟风喝一杯尝尝;最近三亚旅游的人多啊,凑个假期我们也去看看;这件衣服好喜欢,对自己好一点,趁自己年轻漂亮还穿的下。
既然换手机了就换个最新款的高配,一次到位,体验一下高科技,反正我买不起车买不起房,那跟富人一样的手机我还是买得起的。
但是对于有结构化思维的人,花钱不是这样花的。他们通常是这样想的:
1、我的目标是五年内要在一线城市凑够上车的首付钱,大概是一两百万,我目前的薪水是 XX万一年,假定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够或者不够;
2、在这个目标情况下,我每个月固定存多少钱,多少是可以拿出来消费或者提升生活质量的,有一个预算范围。在这个预算范围内,我可以选择天天喝咖啡奶茶,也可以选择集中几个月花一笔大的,买个手机手表,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超支破坏我的存款计划;
3、在提升生活质量的消费里,哪些是可以通过二手或者团购等方式降低花费,哪些是保证生活健康不能节省的;
4、如果我需要开源,增加收入渠道,我需要在哪方面花时间精力,那么像看演唱会、压马路、和朋友喝酒吹牛等就要取消掉,相关的选择在脑海里屏蔽掉,只看目标;
5、消费需求里哪些是为了虚荣、跟风、盲目尝试的,通通克制住,只注重自己真实的体验和需求。
这些思维方式是一直存在在脑回路里的东西,大多来源于家庭的言传身教。
很多小康家庭因为生活得比较安稳,很难有这样的经济头脑,他们的想法很纯粹:哎这个东西不错,要不要买了看看;哎某个国家很好,要不要考虑将来润去那里生活;这个学校很牛,我们买这里的学区房吧……
他们的想法东一出西一出,根本没有全局视角和全盘规划,到最后往往就算实现了一两个愿望,又因为无法形成系统和合力,花费作废。(比如咬牙送去了好学校,却没有配套的辅导能力,也没有更多的钱卷那些有钱孩子的课外培训和家教,害得孩子只能在富人圈子里吊车尾,搞得抑郁自卑)
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阶层段位,配套的系统化的挣钱和花钱策略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而他们又往往把一切简单的归因为没钱,而不去做策略和盘点。
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穷一辈子,还带着一点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