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抑郁症的“诞生记”。
你中考考不到前一半,进厂了;
你高考考到了二本,进厂了;
你高考考到了211以上,调剂到化工或机械专业,进厂了;
你成功转专业计算机,结果考研没考上,进外包了;
你考上了研究生,结果调剂到电子信息(材料方向)专业,毕业后还得进厂了,工资一个月比本科生的薪资多一千;
--到这一步,你已经是本科扬州大学以上,硕士南航以上了,战胜了95%的高中同学了。
以前那个年代,是正筛选,只要一个人,有一个证,有一个熟人,或者掌握一种技术,都能有正反馈,比如:
张三在工地打灰,他苦学两年,考到了会计证,调到集团财务部审计处去了;
李四本科学的工业工程,他从工厂辞职,考了数学教资,很快入职一所初中,过两年调公办初中去了,虽然不一定工资高,但远离工厂了;
王五在某效益很差的化工类国企呆了3年,终于是受不了辞职下岗去深圳,期间他摸清了从香港进出口小食品的大致流程,很快找到了一个进出口公司的职务。
现在是负筛选,现在的情况是,不要说待业了,就算在某企业混了三年,感觉不满意辞职,只要不是对口方向,都会被说成“不好的记录”。
一句话:校门离(买)房门太远,离厂门太近。
产业升级失败和面临整体困境的系列问题,最不应该的就是年轻人承担,结果最后都由年轻人承担。
2015年的去库存的这一波房价炒作,也许很多年以后都会上初高中历史课本,成为历史中考和高考高频题目。
涨价去库存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乃至其他层面的效果,恐怕不亚于一次相当于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级别的惨败。甚至可以说,比日本当年还可怕,因为日本当年虽然房价暴涨,但是日本当年选择了在全方面放水,日本老百姓也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醉生梦死了三四年,学生毕竟随便考个好点的大学,毕业了就有大企业抢着要,哪怕是开出租车,在东京,一趟都能挣一万日元,一天入账七八万日元,按照今天的币值算,也是入手4000每天,过得是什么神仙日子,真是不敢想象。
这个策略对青少年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让中国的青年人逐步的走向魔怔和疯狂,2015年之前做过调查,农村孩子和小地方考上大学的孩子可能希望尽早在大城市买房安家,对薪资有较高要求,大城市的本地生源,实际上是不会刻意追求计算机的三四十万的薪资的,因为很多孩子认为那需要996,身体吃不消。
而现在,实际上不要说北上广了,就是苏州,青岛和重庆这样的城市,能独立托举当地稍好的房子的房价的,实际上也就是本硕985热门专业的一批学生了,这批学生占比可能不会超过高考报名人数的3%,其它人除非家庭条件很好,独立成家的几率就很渺茫了(除非你放弃生活质量)。
换而言之,这种情况下,青少年能不抑郁吗?
我身边许多在高中一线从教的朋友都说,以前都说,某同学高一成绩能考二本,抓抓基础题,高二能上一本,稳一下拔高题的正确率,抓一下应试习惯,可以提到211,再强化一下难题,语文上提点一下答题技术,就能试试看末流985了,到这一步差不多了,老师不苛求了,就看学生主观能动性了,继续苛求学生,怕学生压力太大出问题。
现在呢?现在这些老师会被家长投诉,不思进取,把学生带到末9就TP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