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吃什么:糖瓜(万事顺利)、饺子(招财进宝)、年糕(年年高升)、糖糕(圆圆满满)、火烧(红红火火)、麻糖(甜甜蜜蜜)、汤圆(团团圆圆)、荸荠(马到成功)。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从这一天起,年味儿就一天比一天浓了,家家户户都会围绕着过年忙活着。赶大集,购年货,杀猪宰羊,蒸馒头,满院子里热气腾腾。
孩子们也放假了,口袋里揣着小洋鞭儿,不时的拿出来放一个。清脆的响声几里外都能听得到。
这种画面在我小时候非常普遍,时过境迁,那种气氛再也看不到了。人们都在说年味儿没有了,过年和平常日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各地政府都在烘托年味儿,搭台唱戏,组织年货大集,组织各种民间花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久违的年味儿。
到底年味儿去哪了?
其实是我们的生活太幸福了,我们不再盼着过年了。
一个盼字,才觉得年味儿浓,一个盼字,才觉得年是一天一天盼来的。盼来的年才最珍贵。
我们都记得那首儿歌吧,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了腊八,我们就一天一天的数数,掰着手指头数,终于数到了腊月二十三。终于闻到了肉的香味儿。
小闺女儿爱花,小小子爱炮,老头儿老婆儿爱毡帽。不同的人都有了不同物质满足。人们的心里,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有的家庭,家里有陈炮仗的拿出来,让孩子们去燃放。没有陈炮仗的,腊月二十三赶大集去买来小洋鞭儿。
一百头的洋鞭儿最普遍,二百头的就比较稀罕了。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才可能放五百头鞭。
十多岁的男孩子,都把家长给的炮仗拆开了零碎着放。要慢慢的放,因为不多,一定要坚持到过完年。每次只拿十来个,其余的都放在炕头炕席底下。
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儿,孩子们有孩子们的事儿。一家子热热闹闹。村子里不时的传出一两声鞭炮的声音。
小女孩儿都穿的花枝招展,跳皮筋的,磕房子的,嘻笑打闹的,不时的传出清脆的笑声。
腊月二十三,北方人都要祭灶的。每家每户的灶台旁边,都有贴灶王爷的位置,一般都是在碗架的上方。
祭灶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傍晚。一家之主,拿着买来的糖瓜,贡品摆放好,嘴里含着吉祥话,磕头祷告。
从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上天和玉皇大帝汇报了。值了一年的班,这几天也是灶王爷休假的时候,到了除夕之夜还要把灶王爷请回来。
灶王爷原本是管理食物的,后来玉皇大帝又让他监督家庭一切事物,谁在这一年当中,不守规矩,不按常理出牌,都要汇报给玉皇大帝的。所以祭灶是非常重要的,既要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又要他下界保平安(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明察秋毫,一家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每个人都要谨慎做事,这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有人说这是迷信思想,都是糊弄人的。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民间信仰。俗话说敬神如在,神就在自己的心里。什么是神?就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民俗不是迷信,民俗是一种文化。好的文化,我们就应该去继承和发扬。靠我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