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易经》:何为“易”?读完恍然大悟
有人说,《易经》是一本天书,一般人很难读懂。
也有人说,《易经》是大道之源,中国传统文化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依据。
还有人说,《易经》探讨的是天、地、人三才的运转规律,掌握它的人,就有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身居陋室而通晓天下事。
由此可见,《易经》这本书在人们的眼中,确实非常重要。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本书,却很少有人能够搞清楚“易”是什么?
如有人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简易”、“不易”;也有人认为“易”这个字,上边是“日”,下边是“月”,所以,“易”诠释的是日月运行的规律;当然,还有人说,“易”这一概念,就是占卜之书。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呢?
当然不是,因为以上的说法,不过是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揣度所得的结果罢了,并不是“易”这个字的本义。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汉字本身,大都是象形文字,源于具有事物或行为演变而成,如“卜”这个字,就是古人用火钻凿龟甲或兽骨时,出现的裂痕演变而成。
“易”这个字也不例外。
我们在甲骨文中,发现“易”这个字,最初其实是一只蜥蜴的形状,就好像一只“变色龙”一样,当然,“变色龙”本身的特点,就是可以根据外部条件而改变颜色——后来人们才以这个字来指代变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易”这个字其实源于蜥蜴形状演变而来,具有变化的意义。
但是,并非所有的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易”,而是专指那些有规律的变化,甚至指那些自然规律的变化,就好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这个字一样。
正所谓“生生之谓易”或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易经》之中,“易”诠释的是一种类似于“道”的变化,而不是那些随意之变化。

从另外方面讲,《周易》中的卦象,也可以说明“易”之本义,其实就是有规律的变化。
在《周易》当中,我们可以看到64个卦,全部都由“—”与“--”两种符号组成,如果用“一”代表阳的话,那么“--”就代表阴——每一个卦都有6个这样的符号。
当然,从乾卦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未济”,这些符号都呈规律性的变化。
由此可见,《易经》之中的卦与爻,其实都是呈规律性的变化,而这也可以说明“易”本身就具有规律性变化的本义。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些内容,正是在《易经》中,“易”这个字所体现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