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咬后的症状:出现红斑、疼痛、硬结、发烧、恶心等刺激性反应,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全身症状。
当发现蜱叮咬皮肤的时候,不要强行拔出,可以用镊子夹住脾的前端,轻轻向上向前提起,取出皮后消毒伤口。也可以用煤油或乙醚涂在蜱的头部,或点燃蚊香驱赶蜱,数分钟后蜱就可以自行离开。
小小蜱虫,不容忽视
炎炎夏日,各种蛇虫鼠蚁纷纷出洞,此时也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时期,一旦被叮咬,蜱虫头部极易深深地钻入皮肤里,引起局部感染,导致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疾病,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蜱虫是什么?
蜱虫,俗称壁虱、草扒子、狗豆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一般蛰伏在草丛、植物或牲畜皮毛之间,也会侵袭人体,像蚊子一样吸血,但致死率比蚊子高出很多。未吸血时蜱虫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米粒至绿豆大小,吸血后胀大,黄豆至指甲盖大小,可达其体重的200倍。
蜱虫是怎么咬人的?
蜱虫嗅觉敏锐,对汗液、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近15m时就会被感知,一旦接触立即攀爬到宿主身上,会去寻找皮肤相对较薄、不易被搔动的区域进行吸血,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
蜱虫的传染方式?
1. 直接叮咬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也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一般来讲,蜱虫附着后48小时内传播疾病风险相对较小,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的风险增强。
2. 间接传播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如何鉴别自己被咬了?
1. 黑痣样
身体无故出现新的黑点,“扒拉”不掉,蜱虫口器叮在皮肤上不松口,钻入皮肤里,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
2. 红肿
局部出现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甚至发炎,中央有虫咬的痕迹。
3. 瘙痒或疼痛
4. 发热
在蜱虫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等症状,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
我被咬了,怎么办?
一旦发现蜱虫的踪迹,千万不能像拍蚊子一样拍打,也不能简单粗暴的拉拽,因为蜱虫的口器像一柄利剑已经深深的扎在皮肤里,头上还有倒钩固定,暴力拉扯只会更加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粘性物质,使口下板与皮肤更加牢固连接,因此,很难把蜱虫拉下来,即使拉断,虫头仍会留在皮肤里,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另外,如果捏破蜱虫,手直接接触到蜱虫体液,也会感染病毒。所以,发现被蜱虫叮咬,最好是及时到医院专业消毒、麻醉后完整取出。
如果无法即时就医,自行取出时,注意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口器,垂直向上迅速拔出,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虫后,用酒精清洁伤口,肥皂水清洗双手。
蜱虫是传播疾病的高手,一只蜱虫可产3000-4000枚卵,所以小编在此提醒,取下的蜱虫千万不能随意丢弃、放生自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火焚烧,扼杀传染的源头。
做好户外防护,预防蜱虫叮咬
1. 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清除杂草。
2.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灌木、树林中,外出游玩时暴露部位涂驱蚊液,穿紧口光滑的长衣长裤,不穿凉鞋或拖鞋,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
3. 野外活动后换掉所有衣物,立即洗澡,洗澡时注意检查头皮、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等皮肤褶皱处是否有蜱虫。
4. 养宠物的家庭注意及时清洁和检查,以防蜱虫寄生在宠物身上侵袭人体。
5. 一旦出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
转自医科院皮肤病医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