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可试人鞋

第一个原因是在封建社会,人们形成了如“三寸金莲”般的畸形审美,在小脚至美的社会,女子从小就要用布缠裹双脚。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极为注重隐私,双脚作为藏在裙摆中的隐私部位,轻易不能让其他人看了去。
第三个原因是古代只有娼妓才会将鞋子明目张胆地挂出来,娼妓为了招揽客人,便会将自己的绣花鞋挂在门前,以此来吸引顾客上门。

导读:“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鞋比棺材更可怕?古人为何这样说?

华夏文明的火种,历经几千年都生生不息,而中华美德正是其中独一无二的瑰宝。自西周始,华夏就出现了详略完整的礼记《周礼》,其中所涉及饮食、婚假、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了人们的言行生活。之后孔夫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将儒家的文化修养传授与世人,至今仍然影响深远。

古人的智慧大多来自于亲身的摸索,例如圣人王阳明,独自龙场悟道才得出了“心学”。而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百姓们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俗语。虽然这样的文化不及圣人的思想能启迪世人,但是对人们的生活却大有帮助。

在农村老一辈人的口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对此很多人都表示不解,为何这鞋比棺材更害怕呢?其中的深意还需要我们细细领会。

宁可试人棺

为何要去试人棺呢?这其实与古代流传至今的习俗有关。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这孝道不止是在生前要孝顺父母,在长辈去世之后,人们也讲究逝者为大,家中的子孙后代都会为其操办后事。

华夏天南海北,在不同流域这丧事也各不相同,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多种习俗,但是在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人们都普遍实行土葬,这样的方式最为久远,已经延续了四千多年。在后世的不断演变之中,棺材成为了必不可少之物,甚至家中有高寿老人的都会提前进行打点准备。

但是这棺材不比其他,可以来回退换,所以人们常常会找体型相仿的人前来比试。很多人会觉得这与丧事有关,不易接近,但其实棺材本身并无好坏,人的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

年纪大的老人,身体腿脚不便,定是无法为自己试棺,一旦不小心发生损伤,那就会危害生命。其次,虽然老人经历了数不尽的风风雨雨与生离死别,但能够以平常心去看待岁月的流逝。但是当人处于那样的环境之中,难免心生感悟,对于家中的小辈而言也是苦从心中来,于情于理这都是不合适的,所以这由他人试棺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常理之举。

切莫试人鞋

古人以棺材做对比,为的就是想要提醒世人这后半句,那就是“切莫试人鞋”。这样的言论在当下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与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出入。但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警惕是非常必要的。

从前,人们的生活清苦,能一生温饱都是有福之人,所以在这穿上则是能省则省。古时候人们都穿草鞋,这样的鞋自己就能编织,也十分轻便,方便人们干农活。但是这草毕竟不抵皮革,在深山水路之中游走,不小心就会伤害皮肤,轻者导致皮肤病,严重甚至会有碍行走。而这皮肤病又是极容易传染的,所以这双鞋最好不要试着穿。

其次这还牵扯到人们的人情往来,在生活之中,大家都会互相帮衬度日,难免会借一些常用的物件。但这鞋却要三思,一双好鞋可能是人的心头爱,是在大场面的时候来体现身份的,若是借出去被别人穿坏,彼此之间都十分尴尬,不仅要赔偿更会生份了两家人的感情。

自古以来,这鞋子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鞋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阶层,在民法条文中就曾规定百姓不能穿靴子,这靴子是官家皇室独有的穿着标志。普通的百姓若是随意乱穿,一经告发还有可能会受到惩罚。在这样的规定之下,百姓们则更加注意不能乱穿鞋子。

小结

“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古人认为宁可去试人的棺材,也不要随意乱穿他人的鞋。鞋子不比生活中的其他物件,有借有还。这样的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自身患有隐病,甚至也会导致亲友之间的利益纠纷,为了一双鞋子,这是得不偿失的!

为人在世,要懂得知足常乐。大千世界,五色令人目盲,从而滋生内心的欲望,但是这样的想法是没有尽头的。只有着眼于自己的脚下,脚踏实地的去打拼生活,才能逐步让现状有所改善,一味的依赖于他人,这样的生活是不稳定。

相关推荐